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龙华河人

  • 糊涂乡人
楼主回复
原创俱乐部会长原创俱乐部会长
  • 阅读:3133
  • 回复:1
  • 发表于:2016/12/17 9:30:37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盂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汽车在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上行驶,路两边的垂柳随风招手,柳树下鲜花吐艳,河两岸几十里的长堤护送着龙华河规规矩矩流入滹沱河。长堤内平展展的水田,绿旺旺的庄稼,充满了一派生机,两岸群山被松树、柏树和茂密的灌木覆盖着。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绿叶,观着山色,你会恍然进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

        我是在龙华河边长大的,目睹了两岸的变化。

        相传,远古时候的龙华河沿岸到处都是一片沼泽,没有河道,洪水来时四处漫溢。这里土薄易旱,地低易涝,是个十年九灾的地方。生活在龙华河边的百姓,祖祖辈辈连一条出行的小路都没有,饱受贫穷的折磨,过着缺吃少穿的苦日子。

        土地改革后的1948年,当时担任下社乡樊家汇村党支部书记的郝献金同志,他虽是个文盲,但有着共产党人远见卓识的品格,带领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开展了治河工程。那时还没有集体化,打坝所用的撬棍、钢钎、铁索、雷管、炸药没有钱买,就从从各家各户集资起小米,人背上小米来回走三天到盂县城里换。坝基是用镢头、铁锹,一点一点地挖,两个月,六十来个人,挖出了九百方沙石。十一月里天寒地冻他们在山崖上开炮取石垒坝,能背动的石块用背架背,背不动的两人舁,两人舁不动的四人舁,四人舁不动的八人舁,再不行十六人一齐上,再大的石头前面用铁索拉,后面用撬棍撬,一步一步往前挪。那时粮食不够吃,每天中午都是喝白开水吃糠窝窝,穿的单薄,每人腰里系一条破麻绳,硬是顶狂风,拌严寒,踏冰雪,为了坚固他们没有用过一块河卵石,都是用开山片石,到第二年二月,百草发芽了,龙华河上的第一条大坝筑起来了,到现在还坚如磐石。一九五四年集体化时,在坝内已造地一百五十多亩,为治理龙华河开了个好头,做出了个板样。

        到了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每年冬春,龙华河沿岸到处是治河大军,山崖上炮声隆隆,河滩里红旗飘飘。有年过七十的小脚大娘,有胸前飘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按不同的年龄组成不同的战斗队,女的有“红大娘”,“铁大嫂”,“铁姑娘”等战斗队。男的有“老愚公”,“雷锋班”等战斗队,他们每天一出勤,两送饭,两头不见太阳面。头顶星星,身披月光,高喊: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我曾见过樊家汇村第二代党支部书记牛存双,老牛那时刚达四十岁,精力充沛,带领他的一班伙计们,每年冬春苦干在打坝治河,运土造地的工地上,晚上夜战到十二点,早晨五点大喇叭一响大家就起床,即使是在烈焰似火的三伏天,社员们也没有睡过一个午觉。十年奋斗,十年苦干,河床两岸修起了十里长堤,乱石滚滚,沼泽重重的河滩变成了五百亩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四百亩旱地起高垫低,锄塄铲边,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另外闸沟垫地,开展了小流域治理,荒沟变成了“海棉田”。粮食总产量由过去好年景也不达十五万斤一下突破了六十万斤。他们在旱地里又用高灌提水建起了百亩果园,在大坝两岸栽下了十万株杨柳。

樊家汇村的变化是龙华河沿岸农村生产条件变化的一个缩影。那些治山治水,苦干实干的老一代英雄们,河山作证,他们的业绩将和龙华河不息的流水一样在大地永存!

这些年龙华河又变了,龙华河人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发展林果业,养殖业,日光温室等新型农业。走上了经济快速通道。村路、村街全部硬化,村容、村貌大为改善,村村建起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人们的生活基本实现了电气化,农民向小康日子大步迈进!

初夏时节,我来到了离别二十多年的樊家汇村,村边的林荫道上停满了南来北往的小车,道边百余亩大的地方,鱼塘里荷花婷婷,鱼儿跃鳞;果园里各种果树红花绿叶,挺拔茁壮;林中的六角石亭精巧玲珑;路边的奇花异草,五彩缤纷,姹紫嫣红。这里以其多彩多姿,柔绕丹紫的风韵,堪称诗意不尽的渔乡。远方来客坐在树荫下,聚精会神地垂钓,欢度假日休闲,绿树林中红白相间的二层小楼清幽明亮,阁楼上微风轻佛,喝茶聊天的客人内心里充满了欢快愉悦,绮丽的风光,优美的环境,无不令人凝神绝虑,心正气和。这就是不是江南胜似江南闻名晋盂的汇龙山庄。这个集采摘,垂钓,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是一个叫张建瑞的退伍军人搞起来的。

               张建瑞退伍后,他带回了解放军执着向前的光荣传统,放下城里好工作,回来组织了五户村民组建了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搞起了现代科技开发,建起了百亩旅游园区,龙华河上又出现了一項新型产业。这个旅游园区,原来是一个芦苇丛生,满是沼泽的烂泥滩。多少年来樊家汇村民想把这个滩改造成良田,干了几年都没有成功,因为这里地下水丰富,冬天修成地,夏天汪洋一片,这个烂泥滩一直就没有改变。张建瑞看到这是一个风水宝地,是得天独厚的养鱼之地。建起养殖合作社,最初资金少,他们小打小闹,边学边干,有了收入就增加投入,引进技术,巩固发展。他心里装着一个硬道理,苦干才能出成果,巧干才能大发展。不论赤日炎炎的夏日,还是白雪皑皑的冬天,张建瑞执着追求,高瞻远瞩,赤诚奉献,一步一个脚印把园区发展起来。

园区从2005年开始建设,10余年间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建成流水鱼塘25亩,引进名贵的虹鳟鱼、中华鲟鱼各10多万尾,现在生长良好。另有30多亩鱼塘供游人进行休闲垂钓。合作社还饲养家猪100多头,土鸡1000余只。种植优质莲藕10余亩,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10亩,桃、杏、李、苹果、葡萄优质果树100余株,各种名贵风景树2000多株。另外还建起400平方米的渔家乐饭店,鱼、肉、蛋、菜都是园区里自己生产,没有农药公害,都是绿色环保。渔家乐饭店请来厨艺精湛的厨师,每年春暖花开至十月初冬,四方游客,休闲垂钓,愉快采摘,达到2万余人。种植、养殖、服务从业人员20人。如今合作社年收入达到50来万元,社员人均收入10000多元。由最初的5户社员,现在已发展到50余户。合作社先后获得“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山西省示范合作社”、“山西省无公害生产基地”、“山西省休闲渔业示范园”等荣誉。

     英雄的龙华河人,一代又一代在不断地谱写新的辉煌!

 
怪癖,不拍马屁弄牛粪;糊涂,常把黄昏当早晨。
  
  • 盂山情
  • 发表于:2017/1/4 15:41:35
  • 来自:山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