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魅力盂县(建筑篇)|盂县西寺

  • 灵魂深处有你
楼主回复
  • 阅读:4417
  • 回复:0
  • 发表于:2016/7/5 12:05:47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盂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盂县西寺
在盂县县城西隅,一座气势磅礴、雄伟庄重的殿宇巍然屹立,这就是几十年来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古建巨构——西寺大殿。大殿建筑面积达486平方米,比平定孔庙大成殿还要多220平方米,里面可容纳近千人开会,仅以这个体量,也让人吃惊不小。西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架椽,层顶为平缓的悬山结构,六根粗大的内柱,撑起了殿内全部的屋架重量,硕大的斗拱似一朵朵巨大的莲花,撑起了深达2.5米的屋檐,让每一位看到它的人无不惊叹和震撼!



西寺大殿从结构上分析,应该是金元两代建筑中“升柱对称法”与“大额减柱法”相迭加的屋架体系。由于大殿进深八架椽,所以采用四椽栿前后对乳栿用四柱的构架,简称“升柱对称法”。与此同时,在后柱的位置上,减去两根内柱而用大内额来支撑被减去两根柱子所承担的屋顶重量,将两种构架方式组合而成,既达到了稳定构架的作用,又使室内后半部分的空间宽阔开敞,十分方便佛事活动。其中四椽栿总长超过9米,至今没有出现变形。据碑文及史料记载,大殿最后一次重建是金泰和七年(1207),这时距金灭亡只有27年,所以大殿诸多特征显示处于金元交替时期。文物中常说“金元不分”颇有一定道理,在建筑上也是如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轨迹,使我们更清楚这些特征所代表的具体时间范围。针对这座大殿的屋架结构,有几点时代特征,逐一分析如下:












 设计上的创新与挑战大殿后槽四根金柱减去两根之后,在每根金柱上各置一条长7.6米的横向大内额,承担着两个开间的屋顶重量,一般情况下,后槽金柱上置大额是元代建筑常用的手法,但是通过西寺大殿这座实例,证明这种手法在金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西寺大殿的金柱直径约60公分不等,特别是后槽两根金柱,不在槫缝上,而是处于次间内距当心间槫缝110公分的位置上。柱顶置踏头拱和绰幕枋,绰幕枋能扩大柱头的撑力范围,可减小大内额的实际跨度。绰幕枋在当心间一端雕有张嘴的螭首,另一端做成蝉肚双肚造型。美中不足是由于材料的限制,大内额由上、下两根圆木砍削后迭加组成,这样在受压时,上、下内额会相对滑动,抗弯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大额的整体受力,以至后人不得不在额下增加一根临时的顶柱。尽管如此,这种采用减柱后再移柱并在柱顶置大内额的构架设计,为殿内的礼佛活动提供了开阔的空间,手段之新颖,使我们对古代的工匠敬佩不已。



















真昂的使用和挑斡的出现金代斗拱铺作使用真昂的情况较多(例如平定马齿岩寺),而到了元代,真昂已比较少见,即便有也多用在补间铺作上。例如洪洞县柴村玉皇庙、曲沃县大悲院等等都是如此;而在盂县中社村的释迦寺,斗拱铺作全部使用假昂,假昂的应用实际上是斗拱蜕化的体现。假昂从外观上与屋檐的坡度相近,给人以协调的美感,所以明清两代的工匠乐此不疲。但在盂县西寺大殿,我们在屋檐下看到了清一色的真昂,这说明金代晚期仍然在大量使用真昂。西寺大殿的柱头铺作采用五铺作单抄单昂重拱计心造,真昂压在乳栿砍削的衬头枋之下,与屋架连为一体。补间铺作采用五铺作双抄双斜拱重拱计心造,后尾作成直杆式挑斡挑在下平槫之下,因而形成了与铺作连接的杠杆平衡作用,这一特征非常重要。由于真昂做起来很复杂,不易施工,所以当斗拱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萎缩时,直杆式挑斡便发展起来,为明清两代镏金斗拱和挑金斗拱的出现开了先河。挑斡是在金元交替期就已经出现的产物,使我们对它的认知和起始时间点,向前推进了一步。西寺大殿同时使用真昂和挑斡,同时在脊槫下使用双叉手,具备了金代建筑的重要特征,是宋金时期的建筑向元明清建筑逐渐过渡的实物标本,因而更显得弥足珍贵。


来源:盂县老乡俱乐部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