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龙华河人 浓浓乡土情 难忘乡土味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阅读:3062
  • 回复:1
  • 发表于:2016/3/16 9:58:52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盂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2016年2月16日盂县下社乡上细腰村,梁氏在外地工作、学习、定居的乡亲们,回村欢聚一堂,老乡亲们见面,回忆当年在家乡的岁月,乡音乡情乡土味,真心真意真实诚,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心里真高兴。当年汽车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行驶,马路两边的垂柳随风招手,柳树下鲜花吐艳,河两岸的几十里长堤护送着龙华河规规矩矩流入滹沱河。长堤内平展展的水田,绿旺旺的庄稼,充满了一派生机,两面群山被松树、柏树和茂密的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绿叶,观着山色,会恍然进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 

我们是在龙华河边长大的,目睹了两岸的变化。 远古时候的龙华河一片沼泽,没有河道,洪水来时四处漫溢。相传在清朝雍正九年,一场大水把下社冲开四个村子。这里土薄易旱,地低易涝,是个十年九灾的地方。生活在龙华河边的农民,祖祖辈辈受贫穷的折磨,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 解放后土地改革,政府号召农民组织起来,打坝治水,当时各村领导带领村民首先开始了治河工程。那时还没有集体化,打坝所用的撬棍、钢钎、铁索、炸药都是先从各家各户集中起小米来,人背上到盂县城里往回换,来回的走三天。坝基是用足头、铁锹,一点一点的挖,十一月他们在山崖上打眼,开炮取石垒坝,能背动的石快用背架背,背不动的两人舁,两人舁不动四人舁,四人舁不动八人,再不行十六人,再大的前面用铁索拉,后面用撬棍撬,一步一步往前挪。那时粮食不够吃,中午都是白开水糠窝窝。穿的单薄每人腰里系一条破麻绳。硬是顶着狂风,拌着严寒,踏着冰雪,到第二年二月百草发芽了,龙华河上的第一条大坝垒起来了。到现在你还能看到为了坚固他们没有用过一块河石都是开山石。到一九五四年集体化时,在坝内已造地百十来亩。为治理龙华河做出了板样。 
到了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每年冬春,到处是治理龙华河的大军。山崖上炮声隆隆。河滩里红旗飘飘,有年过八十的小脚大娘,有胸前飘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按不同的年龄组成不同的战斗队,女的有“红大娘”,“铁大嫂”,“铁姑娘”等战斗队。男的有“老愚公”,“雷锋班”等战斗队,他们一出勤,两送饭,两头不见太阳面。头顶星星,身披月光,高喊:各命**加拼命,拼命干各命**。村里治河打坝的工地上,晚上十二点上床,早晨五点起床,就是在烈焰似火的三伏天,也没有睡过一个午觉。十年奋斗,十年苦干,河床两岸修起了十里长堤,乱石滚滚,沼泽重重的河滩变成了几百亩旱涝保收的丰产田。百亩旱地起高垫低,锄塄铲边,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另外闸沟垫地,开展了小流域治理,荒沟变成了“海棉田”。粮食总产过去好年景也不达十五万斤,后来突破了六十万斤。他们在旱地里用高灌提水建起了百亩果园。在大坝两岸栽下了十万株杨柳。凡家汇的变化是
龙华河沿岸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那些治山治水的老一代英雄们,河山作作证,他们的业绩将和龙华河永存! 


    这些年龙华河又变了,龙华河人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林果业,养殖业,日光温室等新型农业。经济发展走上了快速通道。村路村街全部硬化,村容村貌大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基本实现了电气化。农民向小康日子大步迈进。英雄的龙华河人,一代又一代在不断地谱写新的辉煌!

梁氏族人回故乡,正月初九聚一堂。

幸福和谐邻里聚,乡亲浓墨写童年。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6/3/16 10:01:24
  • 来自:山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