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转贴]你知道历史是谁写的?

  • 王亮珍
楼主回复
  • 阅读:764
  • 回复:1
  • 发表于:2011/12/2 23:14:35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盂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作者 
依旧笑春风
 博士后 
 女
       历史是谁写的?是人民写的吗?这个问题本应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但是,你翻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之后,会有所失望:没有现成的答案。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谁呢,是咱们当年共和国的主席,即人们认为是蒙冤而死的刘少奇。他在去世之前这样说过:“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表达了自己的一腔悲愤与对未来的信心,相信历史会对自己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这话遗留到今天已经四十多年了,经常被人引用,似乎已经成了语录和经典。

       本文不想涉及对他的历史评价,只想对他遗留给我们的这个沉重的历史命题作一次探讨。公正评价他是非功过的权利应当说由后人掌握着。现在活着的一些人,或者是他属下的工作人员,或者是批判过他的红卫兵,或者是被思想培养起来的一代人,或者是邓小平路线的信仰者。这一代人用现在的时髦语言都可被叫做利益攸关方,所以,在评价刘少奇的时候,应当尽量回避,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不是谁做个什么决议就可以尘封千古的。你可以用尽各种办法使同时代的人同意你的看法,但是你不可能让后代所有人都相信你说的是真理。道理很简单,作为利益相关人,写史也好,记事也好,总会带有个人的感情因素。你痛恨谁,必然会扬恶抑善,甚至无中生有,造谣生事。你喜欢谁,必然夸大其词,扬善藏龊,错误也会成为功绩。这都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说要相信历史,换句话,也就是说,谁都不能欺骗历史,历史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和客观性,对任何人都一样。综上所述,结论是,现在没有必要瞎争论。胡锦涛同志在十七的报告说得对,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对于历史人物,我们总相信后人会有一个公正的统一的评价,但也不尽然。比如对于秦始皇,至今褒贬不一,这里不多讲。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清史学家阎崇年前不久在出售他的著作时被人打了耳光,原因很简单,他对清史的讲解和认知并不被所有人认同。大清建国到现在已经三百多年了,即便在史学界,许多问题至今也没有统一认识。阎崇年可以利用话语权通过电视、通过书籍加大自己的宣传力度,但是,有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却没有这样的权利,于是冲突产生了。

       完全的、绝对的、统一的历史评价只存在理论上,原因是,人们的认识水平总有差距,人们身上的阶级性要存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到上面的话题,历史是谁写的,是人民写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把另外一个问题搞清楚,历史是谁创造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的思想,也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常识。

      记得刚刚解放的时候,小学的课本中有这样一课,题目是:《千人糕》,说的是家里吃的千层糕,你以为只是妈妈蒸的吗?不是,是农民伯伯种的粮食,工人叔叔打的犁耙,有人养耕牛,有人做饭锅,有人砍柴有人卖,等等,总之一个基本的意思是,一块千层糕凝聚了许多人的劳动,所以可以称之为千人糕。大概的记忆就是这样。可惜,这样好的课文后来却从课本中被删掉了,现在想来实在是让人失望。这篇短短的课文实际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认识:劳动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给世界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当然,这样的观点不是任何人都同意的。有不少人的认识是,地主如果不租给你地种,资本家不让你进厂做工,你怎么创造财富?你怎么创造历史?所以是地主养活了农民,资本家养活了工人。对于这样的说法,我相信许多网民都不会同意的。但是,这种看法确确实实在历史上存在了许多年,是马克思纠正了这一历史性的错误认识。就是这样,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持有这种见解。前不久,不是有韩国有人这样说吗:我们韩国人在苏州设厂开工,养活了大批苏州人,却不说他们榨取了多少农民工的剩余价值,在中国发了多少财。于是,作为改革开放这样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在他们那里变成了中国的政府养活不了他的人民,所以必须借助外国资本家的帮助。没有他们来养活中国的工农大众,哪里来的“中国制造”?如果你认为是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在有些国家会被人认为是进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

许多年轻人不懂得什么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上面所说的其实就孕育着意识形态上不同见解的斗争。

      两种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阶级意识。其实,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地主或者资本家的时候,就有了劳动人民的存在,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造世界,从而也使自己获得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基本保障。奴隶主也好,地主也好,资本家也好,都是社会进化到私有制以后的产物。他们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而存在,而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则成了被统治者。当然,有压迫,就有反抗,大量的利益冲突,逐渐以阶级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在以私有制为特征的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又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对此,是这样表述的:“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但是,如果你就此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就错了,如果再据此认为历史是人民写的,那就更是一个低级错误。

      自古而今,谁掌握着政权?谁掌握着知情权?谁掌握着话语权?谁掌握着笔杆子和文化传承的权利?是统治这个社会的上层权势群体!人民,或者说百姓,作为社会的底层,他们根本没有记载和书写历史的权利。相对于上层人物来说,他们是哑巴工具,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愚民,是驯服工具,在今天又被称作“屁民”。他们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上的唯一作为就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即便有个别“刁民”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也会很快被湮灭在统治者的“硬处理”中。

很显然,在阶级社会中,至今人类所熟知的历史,始终都是由代表着那个时代烙印的统治阶级写的!

      列宁曾经表达过这样一个意思:在有些人看来,历史就像一个泥人,谁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经他这样一点拨,我们不由得可以这样想,记载历史,往好了说是一门大学问,往坏了说,里面不知道藏着多少“猫腻”!——可真够难为史学家的。

实际上,这里涉及到人类的历史究竟是怎么记载的这样一个问题。

原则很简单:第一是利己性。

      从秦始皇开始,最自私的是那个当朝当代的记载者,无一不歌功颂德,评功摆好,甚至可以指鹿为马。你看书上被说成什么“匪”的,那肯定是皇帝老子的对立面。他不这样写,小说官职丢了,大了说,脑袋保不住。所以,老百姓吃上千层糕了,那叫“皇恩浩荡”,最多记载“风调雨顺”。(说千层糕里积聚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在里面,那可是马克思的研究成果。)说老百姓的某些冤屈解决了,那叫皇上“体恤下情”。(马克思的独特视角是这应当算做阶级斗争的范畴。)总之,你能活着,都得算“皇上开恩”呢,叫你死,你能不死吗?不要你争论,你还敢争取民主权利吗?

      其实,利己性这个原则今天也没有完全摆脱掉。你看电视里,整天都在说三十年来的功绩,吃饱了饭,看上了数字电视,上了大学,买了汽车,能够去国外旅游,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果!这样的话似曾相识,听起来很耳熟,噢,文革中就是这样的,到处都是思想的伟大胜利。即使两个球队打比赛,胜方也总说是什么什么的胜利,让人很反感。人们会问:输球的那一方该怎么说呢?假若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球队赢了中国队呢?现在,我们也可以问:那些下岗没有工作的人呢?那些没钱看不起病的人呢?那些失去土地到处上访的人呢?那些毕业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人呢?等等,他们是什么的成果?形而上学的结论经不起后来者的推敲。
说到底,是党的宣传工作应当好好研究如何改革了,那种专门搜集好人好事然后贴标签粉饰太平的方法,太陈旧了,以致有些阅历的人会认为这是“四人帮”的阴魂不散,与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办事态度相违背。
利己性的结果往往造成惊人的虚假。鲁迅曾说,翻开历史,那上面就写了两个字:“吃人”!人们佩服鲁迅的好眼力,可哪朝哪代承认了?没有哪个皇帝记载说,我当朝时,镇压农民暴乱多少起,总共杀过多少人,砍手剁脚多少人,充军多少人,有多少人弃良为娼,有多少人吸毒,有多少人冻饿而死,有多少人得病无钱医造成死亡,有多少造假药的,有多少人不能接受教育,有多少人贪污腐败,有多少人失业。的确,史书上查不到这样详尽的记载。除非是即将灭亡的小朝廷硬挺着说自己“固若金汤”,其他的,千篇一律都是什么“天下太平”,“盛世鸿运”,什么什么“之治”之类。不利己的东西是不能入史的。历代王朝一些黑暗面的东西,只能委婉地出现在失意文人的诗文中。

第二是排他性。

      所以会排他,这里有阶级意识,也有民族意识。所谓阶级意识,很简单,至今你看到的历史都是皇朝史,是按照王朝的兴亡而断代的。秦史不是陈胜、吴广的起义史。唐史也不会详尽叙述和分析黄巢起义前因后果。民国史当然不会记载的功绩。至于汉朝时的匈奴怎么在溃败后竟然就此从历史上逐渐消失了,怎么消失的?没有答案。这个民族肯定融合到其他民族中了,但是,人家(包括汉朝)谁都不会着重记载他们的作为。我国古代的西夏王国也是如此,神秘失踪了,哪朝哪代都没有记载。为什么?民族意识在里面。现在,在写史方面,韩国的表现是排他性的一个绝妙的证明材料。他们说历史上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是他们的,中国的许多风俗习惯都是韩国的,为此,他们把端午节当成他们的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了,等等。韩国人的所谓民族意识和篡改历史的排他性,有时的确让人吃惊。

第三是 典型性。

       不论是人物还是事件,所以被记载下来,就是因为它是典型,具有时代的特征和代表性。
从历史的记载中,你可以知道秦始皇,知道陈胜吴广,他们是时代的典型人物,史书中你很难发掘出属于秦军士兵只言片语的记载,更不知道追随陈胜、吴广起义的那些贫苦农民的所思所想。你可以知道汉武帝打败了匈奴,但是,没有人记下匈奴骑兵西去的悲哀。你可以知道唐宋时期是非常繁华的,知道“贞观之治”,但是,你就是不知道升斗小民具体是怎么持家过日子的,更不知道黄巢手下的义士是怎么想的,怎么就会跟着他一直跑到广东呢?就近来说,刚刚过去了一百多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的起义,你可以借此知道了洪秀全的说教和曾国藩的家书,但是你无法发掘太平天国和湘军士兵的真实思想,他们怎么就成了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厮杀呢。对统治者来说,蝼蚁众生的痛痒是不值一提的,而历史也因为他们的表现没有典型性而忽略不记。

       历史最喜欢记载的是第一,第二有时都会被忽略。第23届奥运会,你可能只记得是许海峰获得了中国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获得第二枚的是谁呢?刚刚过去的第29届奥运会,人们记住的,或者说历史上可以记载的,可能就是中国以举国之力,花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办奥运的雄心,这在奥运会的历史上还是首次。至于运动员,当数出尽风头的维菲尔普斯与奥博特吧?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答案,“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与“历史是人民写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表面上看来,“历史是人民写的”似乎有些道理,不是把人民作为主体来认识的吗,实际上是混淆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并由此产生了认识上的错误。这一说法作为对自己的心灵安慰是可以的,而其他的人如果把这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一种表述来看则是欠妥当的。

       当然,我们说历史是统治阶级写的,并不是从根本上否认人民群众口头传承的历史作用,我们现在知道的一些史实、故事、成语,歇后语等许多都来源于民间的口头相传。有时,统治者也会把民间口头相传的东西加载到历史的记录中,但是,应当知道,这种口头相传的结果有时会出现以讹传讹的后果,失去历史的真实。即便被皇家收入典籍,那也被精加工了。大家都知道,陈世美本是历史上一个被人们称道的所谓“清官”,他的老乡去京城求他办事遭到拒绝,那位老乡回到河南老家后,就编造了一个秦香莲的故事,把陈世美当作一个反面典型传唱开来,结果一唱千年到今天。

       同时,我们也不能从根本上否认人民群众永远不会有“写历史”的权利。但是,人民群众要想获得这个权利,首要的条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无产阶级必须“上升为统治阶级”,用中国人自己熟悉的语言,就是说,你得翻身得解放。掌握了政权的无产阶级自然也就取得了“写历史”的权利。中国人民在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对历史的写法就有了极大的变化。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不公和不平,造反不是没理的,是有理的行为,皇帝是地主阶级的集中代表人物,农民起义不再被当成“匪患”,等等,等等。

       似乎知道了刘少奇的这一名言,于是他说了几句令当时的人们都难以理解的话:“我们的权利是谁给的?是人民群众给的,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现在,如果我们把两人的话连在一起看,正好是这样一个逻辑:你不是说历史是人民写的吗,即便就按照你的逻辑说,我可以告诉你,人民把写历史的权利交给了我。从来不諱言自己是敌人所攻击的“统治者”,“独裁者”,因为他认为他是代表人民的利益来行使权利的,是受到广大群众拥护的!记得一位美国的政治活动家曾经这样回忆他同的交谈:毛的确是有思想的,和他交谈,不知不觉你会觉得,是他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于是不可避免地被他俘获。

说到这里,关于历史是谁写的这个问题,似乎也可以到此为止了。且慢。

       人民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当然可以“写历史”了。但是,如果在人民中产生了一些蜕化变质分子,他们又取得了领导的权利,使人民的政权发生了质的退化,关于历史的写法也就会发生巨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翻来覆去,让人无所适从。
接下来的话可以就此打住。

在本文结束之前,我想引用一位先哲的话:我们应当学会独立思考,把肩膀长在自己的脑袋上。

——如果我们有“写历史”的愿望的话。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