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盂县秀水镇《泥河村志》视频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阅读:15127
  • 回复:66
  • 发表于:2011/7/16 10:43:43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盂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16 10:46:22
  • 来自:山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泥河村于何时立村,确切时间已不可考。本村曾发现有“鸡咕咕葬”,据此可推断村民迁此定居的最晚时间。但“鸡咕咕葬”的习俗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一说始于周朝或更早时期,是仇犹国的一种土葬习俗,一说始于元朝。传说内容则大同小异:民间无论男女年满60岁就由子女送入“鸡咕咕墓”。“鸡咕咕墓”一般建在半崖壁上,墓洞形状大致与所居窑洞相同,但小而浅,入深仅有1.5米五左右,宽不过2米,洞口呈半圆型,洞内正壁上一般画有太阳、月亮和星宿。子女将老人送入“鸡咕咕墓”后,每日送饭时携带一块封砌墓口的古砖,直至将墓口完全封闭后,墓里的老人即被活活饿死。从墓葬所用材料(砖)看,此俗产生于元代似较可信,说明元时本村村已有人居住。

据传在元代时,由高姓一户迁来本村东北侧(与自然村今上泥河相连地段),依崖凿洞,定居于此,最早称为“高家沟”,土洞今仍存。后有刘姓一户迁来村东侧高家沟附近,于土崖下凿洞居住,称“刘进沟”,洞今仍存。再后有季姓、付姓等陆续迁来居住。其时所遗地名“高家沟”、“刘进沟”等今仍延用。直到约200年后明代万历四年(1575年),有李姓始祖李河(字昆源),率举家人由盂县城贵巷一都五甲迁址来今泥河村后,始称泥河村名。泥河村名的来历今存三说:1、据明、清版《盂县志》载,红面山下泉水汇溪成河,沿途夹带泥沙流经村南,渐成一片沼泽地,春季水涸而草生,故名泥河。2、源于一则民间神话传说,相传泥河村西南娄里村天齐庙内,原塑有四大天王乘骑神马4匹,某日,其中一匹枣红神马经过本村去红面山神泉饮水。有一穿孝的女子正在河边洗衣,抬头看见枣红神马打面前走过时,不禁脱口叫道:“那不是天齐庙的神马吗?”那神马被妇人道破天机,立即变成一匹泥马溶化于河里,此后,清澈的溪流变为泥水,村子遂起名为“泥河”,在明末清初所建的虸蚄庙门庭里,只有一匹泥塑红马,而八大庙的马门庭里,也只剩下了三匹神马,因由即源于此,“泥河“村名一直延用至今。3、另亦有一说是李河率家人迁来后,以本名命名村名,第一次将村名定为李河,此亦为传说,不足为证。

李姓人迁来后,敷衍生息,人丁兴旺,渐渐成为本村大户。李氏家族以商贸同举,耕读并重为传家原则,发扬乐善好施,忠厚继世,尊师重教,以学进仕的优良传统,兴于明,盛于清,商贸发达,声名远播,到清中叶时已是盂县有名的富商大贾,豪门望族。清代大儒王酶有联云:“六科九举二进士,一辈五县四教官”,高度总结、概括了李氏人才辈出,德高望重的人文景象,称其为“盂县第一村“。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17 21:40:59
  • 来自:山西
  1. 3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18 14:28:45
  • 来自:山西
  1. 3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18 15:51:34
  • 来自:山西
  1. 3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盂县发展就是好,大街小巷车如潮。
新建广场景色美,亭台楼阁似天瑶。
金龙大街逛东西,迎宾大道走南北。
高城山建生态园,幽约闲赋风流憩。
阳泉北站景点美,日夜迎来过往客。
阳盂高速已贯通,还有平阳也成行。
旧城改造亦悠然,街窄车多藏忧患。
两旁楼房耸云端,可惜未见停车港。
各行其道真混乱,人车相拥像市场。
客运班车随处停,的士路中就拉人。
美好盂县人人盼,人民素质要跟上。
物华天宝人杰地,美丽新景共努力!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19 12:40:07
  • 来自:山西
  1. 4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0 7:22:45
  • 来自:山西
  1. 4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1 7:34:05
  • 来自:山西
  1. 4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2 7:38:13
  • 来自:山西
  1. 4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3 6:38:39
  • 来自:山西
  1. 4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3 15:38:35
  • 来自:山西
  1. 4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李姓源起及泥河村李氏兴族方略初探(2009-07-08 20:10:55) 转载

标签: 历史陇西李氏本姓唐高祖李渊文化分类: 地方史志 

李姓源起及泥河村李氏兴族方略初探

 

李姓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2007年统计为我人口第二大姓氏,在朝鲜越南等国李姓亦是最常见姓氏。据有关史家论证,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目前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7.19%以上。其发源地是河南鹿邑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李姓起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源于六方面:1、源于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2、他族改姓,出自他姓改李氏。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如李元昊原是党项拓跋氏。由此,李姓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3、帝王赐姓。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帝王赐予的姓,如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唐开国元勋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4源于图腾,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李耳即楚语老虎,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5、源于老姓,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如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即有李姓。

   

李姓为泥河村主要姓氏,其人口占全村总入口数的?%以上。泥河李氏远祖籍贯无考,迁徙来盂情况亦说法不一,一说从明代宣德年间,由洪洞县直接迁徙占籍城内贵巷永宁一都五甲,在城内历世数代,凡150余年,迄今已580余年;一说由洪洞迁来盂县某地,后又迁居县城。因族谱无存,不可稽考。
明万历四年,李昆源举意卜居泥河村,后在此繁衍生息,迄今达420多年。李氏祖上忠厚好善,耕读传家,书香仕举,商贾贸易,家势兴盛,人才辈出,发展成为本县最为著名的名门望族之一。清代本县文豪王梅先生曾书一联云:“六科九举二进士,一辈五县四教官”,盛赞泥河李氏宗族为“盂邑第一家”。
李氏宗族在七至十世期间,有的因在各地经商,有的因入行伍或在外居官任职等,遂寄居外地。还有的分别迁居本县路家村、乌纱、东坪、杜村、乌玉、涧沟等地,占籍出现分流,移居各地者甚众。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依附土地生存的小农生产思想的淡化、庞大的晋商队伍的迅速崛起和事业日益繁荣的召唤,不少人走西口、闯关东、南下江浙、北上京津以及新疆、甘肃、石家庄、保定、济南、南京、福州、西安、广州、成都、太原、长治、临汾、阳泉、平定等,到解放前夕,族人走出泥河,足迹遍布祖国四面八方,出走人数之多,占籍地域之广,在本县各宗族中实属仅见。李氏先祖李昆源从明万历初年来到本村后,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的艰辛打拼,到成为盂县屈指可数的豪门望族,富商巨贾,期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到七世为艰难困苦的创业阶段,八到十世为脱贫致富的转折阶段,十一世之后为各业并举的全盛阶段。八世之后的半个多世纪,正是清王朝处于鼎盛的时期,史称康乾盛世,整个国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通人和,百业昌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李氏家族的发展步伐与时代前进的步伐是合拍和一致的。在李氏由贫到富,由弱到强的兴族发展进程中,基本的大政方略是农商并举,以学致仕。主要分为下列四个方面:
以农为本。李氏迁来本村后,维系生存和发展的法则首先是立足农业,以农为本。泥河地理环境优越,临近县城,交通便利,地广人稀,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有山坡草地,有梁岭梯田,有河川洼地,宜种,宜牧,宜植,宜矿,旱涝保收,可以多业并举。据此优越条件,历代辛劳垦荒、筑堤、治水、垒坝,开垦发展良田,然后买卖调配,逐步拥有了大量土地,这为家族经济的兴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商贸致富。明末清初是世界经济关系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商品经济按照自己发展的规律,已开始萌发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世界上当时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他们需要中国的商品,这在客观上为中国的商品打入西方市场提供了条件。康熙于1 6 85年开海禁,给中国商品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茶叶、瓷器、丝绸等深受西方欢迎。李氏不少人纷纷加入商贸经营队伍,有一些人甚至走出关左,在各地从事商贸经营,还有的家庭数代人从事此项工作,为占籍分流的重要方面之一,其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渐成气候,分布在各地的商号日益增多。一是行当丰富,有钱庄、当铺、参局、丝绸、皮毛、酒类、粮食、货栈等。二是方式多样,有独资直接经营、出资间接经营、入股参与经营等。三是空间扩大,先以关左为主,后广涉内蒙、东北、京津、江浙、闽、川、陕、冀、鲁、豫等。其中不少家庭既种地又经商,在发家致富方面走出一条“买卖搅庄户”的成功之路。李氏家族农商并举的发展进程对后人不无启迪借鉴意义。兴学育人。李氏宗族得以家势显盛的最明智、关键之举是重教育人。它在经济发达之后,不失时机地把注意力转向儒学门第,兴学、重教、育人,并努力适应社会变革,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在清末民初完成了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奠定了在盂县范围内为数不多而颇具名望的书香门第之地位。李氏兴学,为人称道。李氏五宅筹建时,必同时兴建学院,且每宅都配建有学院,形成学院群落。然李氏兴学,起始颇早,早在清代道光(18211850)年间,李顺成就出资设立了有名的泥河义学,为本县农村较早开办的义学之一。李顺成坚持办学凡30年,广收学生,贫富不限,受业的学生先后有十余人取得成就,为李氏后来大兴办书院之风开了先河。李氏重教,颇多口碑。为培育人才,或不惜花费重金厚请大儒名流,或游学京师,考取功名后,举办义学。清末拔贡李华龄在任本县教育会会长时,曾积极倡导并参与领导筹建“仇阳中学”,亲任筹建董事会会长,聘名流学者担任教师。再如李锟龄、李北海、李宜泌等都对本县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十年数木,百年树人,兴学重教,育人为本。李氏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出现了人才辈出的景象。在以儒学为宗的科考中涌现出进士、举人、太学生、监生、庠生百余人,不少人读书入仕,跻身朝政,受封典者累累不绝,计诰封三品官者1人,四品官者2人,五品官者8人,敕授六品官者5人,七品官者11人,八品官者15人,九品官者11人,废科举兴学堂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至2000年,考入北京、清华等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留学日本、加拿大等国外的李氏后人多达120余人。解放前荣任教职和学官者甚众,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尤多,兴学重教传统一脉相传。还有许多人从事文化、科技、医卫、文艺等工作,不少人获得博士、教授、研究员、高工、高教、主医等学位和职称。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李氏从明后期迁居本村后,到清前期仅仅200年左右的时间,敷衍生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一个仅有七、八口老小的寻常小家庭,发展成为县境内颇负盛名的豪门望族。李氏家族在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商贸繁荣,教育领先,文化厚重,人才辈出,既是名闻遐迩的富商大贾,又是诗书继世的耕读人家,还是以学进仕的官宦门庭,更是乐善举义的廉德家族。
以学为本,以德为先,以孝为荣,是构成李氏兴族的三大基本理念和精神支柱。
雄望春秋已千载,独称明清第一家。处于半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社会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走向衰亡,民主共和社会即将来临,新旧社会兴亡交替的历史大变革时代,经过百年不屈奋斗而取得惊人绩并终成显贵大族的泥河李氏宗族,其历史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探索、挖掘、研究和总结李氏成功的发家兴族经验,可以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启迪、借鉴、学习和继承的东西,尤其是在全民致富奔小康,共同完成民族复兴,全面实现改革伟业的今天,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4 6:20:58
  • 来自:山西
  1. 4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4 13:28:57
  • 来自:山西
  1. 4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泥河村志>;>;

 

盂县泥河村李氏家族文脉


录入时间:11-03-14 11:00:50  作者:李宜溥 李宿定  来源:阳泉晚报

  盂县秀水镇泥河村李氏家族远祖无稽,在明初人口大迁移时期,于明宣德年间(1430年前后),由山西洪洞迁徙盂县,占籍城内贵巷(现大操场东侧)永宁一都五甲。迄今570余年。至明万历四年(1576年)举义迁居盂县南乡泥河村,距今420余年。祖上躬耕好善,忠厚傅家,商贾贸易,书香仕举。家势冉演兴盛,世代繁衍生息,发展到清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当世之辈,斐然成章,名声显赫,盂邑全境,妇孺皆如,成为盂县一大名门望族。
  李氏先祖维系生存发展一向以农为本,祖上由城内卜迁泥河村就是这一方向的选择。泥河村位于秀水河畔南岸,地理环境较为优越,地广人稀,煤炭资源丰富,既有山坡草地,又有岭梁梯田,还有河川洼地。宜种、宜林、宜牧、宜矿,可多业并举,旱涝保收。距县城八里远,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堪称灵秀乐土,风水宝地。
  祖上在此定居后,勤劳躬耕,艰辛开发,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先是开垦荒坡草地,变荒坡为良田,再是筑堤垒坝,治水治洼,变滩涂为耕地。随着土地商品化的发展,通过土地的买卖,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对土地的经营,多数为自耕自养的小农经济,少数为封建性土地租佃经营。总之,农业是余族安身立命之地,生存发展之本。


文字广告招商,等待您入住  文字广告招商,等待您入住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4 13:33:10
  • 来自:山西
  1. 4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春节 >;>;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4 13:34:29
  • 来自:山西
  1. 5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春节看花市》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4 13:43:24
  • 来自:山西
  1. 5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4 13:45:48
  • 来自:山西
  1. 5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4 13:47:52
  • 来自:山西
  1. 5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4 13:58:50
  • 来自:山西
  1. 5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4 14:08:30
  • 来自:山西
  1. 5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爱我家太原,


(0)
(0)
  • 富士山庄
楼主回复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1/7/25 13:30:23
  • 来自:山西
  1. 5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明清时的老宅院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