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盂县历史上的名人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39149
  • 回复:52
  • 发表于:2011/6/3 21:45:16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盂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盂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灿烂的文化蕴育了无数精英。同时由于地处偏僻,相对安静平和,客观上
为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战国之后,本县重学成风,人才辈出。从实行科举制度开始,本县考取进
士173人,举人486人。仅北宋年间就有35人考取了进士,占到当时全省进士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近代以来
,县境内涌现出许多为民请命、勇于牺牲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争取人民的幸福以及全国的解放谱写了可歌
可泣的篇章。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颇有建树和成绩的人物。在攀登科技
高峰的今天,本县籍青年不负家乡父老重望,已有9人取得了博士学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赤章曼枝

     赤章曼枝,又名赤章曼伯,战国时仇犹国大臣。周贞定王十二年(前457),晋国重臣智伯“攻
中山,取穷鱼之丘”,仇犹国亦成为其吞并的目标。仇犹境内林深树密,山高涧险,无路可通,智伯用献
钟之计,诱使仇犹国君为其开通道路。仇犹国君“欲钟之心胜”,“将斩岸堙溪以迎钟”。仇犹大臣赤章
蔓枝怀疑智伯献钟有诈,遂向仇犹国君进谏说:“诗云:‘唯则定国’,我胡以得是于智伯?夫智伯之为
人也食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仇
犹国君不听忠告。赤章蔓枝为保全国家,数次劝谏,然而仇犹国君却说:“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详,
子释之。”赤章蔓枝无奈,痛心地说:“为人臣不忠,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说完,“断毂而行
”,投奔卫国(一说齐国)而去。就在赤章蔓枝走后不久,仇犹国被智伯所灭。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3 21:47:00
  • 来自:山西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许世绪
    许世绪,唐朝盂县人。隋朝时为鹰扬府司马。当他看到隋朝行将灭亡时,对唐公李渊说:“天辅德人
与能,乘机不发,后必蹈悔。隋政不纲,天下摇乱。公姓名已著谣录,今揽五岳,据四海之春,苟无奇计
,祸不反踵。若收取英俊,为天下倡,帝王业也。”李渊听后,感到其话很有道理,遂同左右亲信密谋策
反。兵起后,授许世绪为右一府司马。累迁蔡州(今河南汝南)刺史,真定郡公。《新唐书》卷88有传。
    其弟许洛仁,亦从李渊起兵晋阳,录功至冠军大将军。卒后赠代州都督,谥曰勇,陪葬昭陵。
 
张士贵

         张士贵(?——656)本名忽 ,其祖籍盂县,因食邑卢氏,遂为卢氏人。少有臂力,弯弓一百
五十斤,左右射箭无虚发。隋朝大业末年(618),张士贵对朝廷不满,攻打并抢劫了一些城池,当权者
十分怕他,称之为忽 贼。后来,唐高祖李渊下文招降,张士贵即从李渊,官拜右光禄大夫。因隋高祖征
战有功,赐爵新野县公。又从高祖讨平洛阳,授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刺史。武德九年(626)六月,皇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欲谋害秦王李世民。张士贵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诛杀。
贞观七年(633),张士贵为雅州道(今四川雅安)行军总管,曾赴岭南镇压僚人反抗。唐太宗闻其冒矢
石冲锋陷阵,遂犒赏其功,并说:“闻公亲当矢石,为士卒先,虽古名将何以加也。朕曾闻以身报国者不
顾性命,但闻其语,未闻其实,于公见之矣。”迁左领军大将军,进封虢国公,食邑卢氏县。唐德宗时,
录武德以来宰相,及实封功臣子孙,赐一子官,张士贵被列为二等功臣。显庆初年(656)卒,赠荆州都
督,陪葬昭陵。
 
李荛
       
    李荛,五代盂县人。先事后唐。清泰中期(约935),后晋高祖石敬瑭镇守太原时,任命李荛为参
谋。后晋天福初(约937)为开封府(今开封市)推官。他奉命出使契丹,回国后,向石敬瑭进言说:“
屈节于外国绝非长久之策”。当时石敬瑭正父事契丹,因此对李荛之言深表不悦,遂将其降为汝州鲁山(
今河南汝山县)令。后卒于官。
(0)
(0)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3 21:47:20
  • 来自:山西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慕容延钊
           慕容延钊(912——963),宋朝盂县人。其父慕容章,襄州马步军都校,领开州刺史。延钊少以勇
敢闻名,后周太祖把他招入自己帐下。广顺初年(951),补西头供奉官。历任尚食副使、铁骑都虞候。
周世宗即位后(955)为殿前散指挥使都校,领溪州刺史。高平之战,督左先锋,以功授虎捷左厢都指挥
使,领并州团练使。后升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今浙江建德境)防御使。从征淮南,改龙捷左厢都校, 
江马军都部署。归朝,复为殿前都虞侯,出为镇淮军都部署。显德五年(958),周世宗在迎銮江口闻吴
人聚船数百艘泊东 州,即命延钊与左神武统军宋延 讨之。延钊以骁骑由陆上进攻,延 督舟师沿江继进
,大破敌于淮南。平迁殿前副都指挥使。领淮南节度使。恭帝即位(959),改镇宁军节度使,充殿前副
都点检,复为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侯。宋太祖即位(960),延钊方握重兵屯真定,太祖派人送旨,许以
“便宜从事”(见机行事)。延钊与郭令坤率部按治边境,以镇守安静闻名。扣加殿前都点检、昭化军节
度使、同中书门下二品。因李筠叛乱,征讨有功,擢为行营都部署。同年冬,大寒袭击中原,皇帝赐貂裘
、百子、毡帐。建隆四年(963)春,太祖赵匡胤命师南征,以廷钊为湖南行营前军都部署。时廷钊患病
,赵匡胤下诏令大轿送回。后来又遇兵戎之事,汪端集结兵士数千人搔扰郎州,延钊将其擒获,并施以酷
刑,荆湘遂得平安,加检校太尉。963年冬卒,年仅51岁。
      延钊与宋太祖赵匡胤交往很深。显德末年(960)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延钊为副点检,赵匡胤以
兄长对待延钊。后赵匡胤即位,常常遗使劳问延钊,仍以兄称呼。延钊患病后,赵匡胤亲赐良药,听到延
钊去世后,赵匡胤恸哭不已,赠中书令,追封河南郡王,并录用其子弟四人授予官职。子德业、德丰、德
钧 。德业官至卫州刺史,德 官至尚食副使,延钊弟延忠历内殿直供奉、西头官都知至磁州刺史,延卿至
虎捷军都指挥使。
(0)
(0)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3 21:47:55
  • 来自:山西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李谦溥
           李谦溥(914——976),字德明,宋朝盂县人。李荛之子。谦溥性慷慨,重然诺,通左氏春秋。从
后晋高祖石敬瑭入汴,初殿直,奉命出使契丹。后晋石重贵即帝位,改西头供奉官。后汉初,迁东头供奉
官。后周太祖郭威讨三叛及守邺都,谦溥往来传递密令,郭威对其十分敬重。广顺初(951)迁供备库副
使。周世宗柴荣征讨刘崇,辽州刺史张乙坚壁不下,派遣李谦溥单骑劝降,张乙遂以城降,以功改闲厩使
。师还,留为晋州(今山西临汾)兵马都监。以偏师入河东境,所向披靡,捷报频传,世宗下诏加以褒奖
。后来,隰州(今山西隰县)刺史孙义去世,当时世宗正亲征淮南。谦溥对世帅杨廷璋说:“隰州大宁(
今山西大宁)乃咽喉要地,不可缺守。若俟报则孤城陷矣。”廷璋即令谦溥代理隰州刺史。到任后,立即
“浚城隍”、“严兵备”。过了七八天,并入果然以数知骑来儿子。时值盛暑,谦溥单衣持扇,从二小吏
登城,巡视迎战的准备情况。并入退军后十多天,又发兵攻城,谦溥招募敢死之士百余人,短兵坚甲,衔
枚夜缒,出城会战。廷璋兵亦至,合势夹攻,掩其不及,并人大毛,兵败而逃。后假定数十里,斩首十余
级,时为显德四年(957)。第二年五月,攻破孝义(今山西孝义)县,以功领衢州(今浙江衢州)刺史
,监军如故。恭帝柴宗训即位(959),任命谦溥为澶州巡检使。谦溥奉诏建城于莫州(今河北任丘),
数旬而就,即改丹州(今陕西宜川)刺史。建隆四年(963),移慈州(今山西吉县)兼晋隰缘边都巡检
,行石州(今山西离石)事,以兴同砦为治所。这年冬天,宋准备对南郊发兵,宋太祖赵匡胤命四路进兵
太原,郑州刺史孙延进、绛州刺史沈继深、通事舍人王睿等师出阴地,以谦溥为先锋,会师霍邑(今山西
霍县)。谦溥筹划攻取之策,沈继深等对此则持沮丧态度;孙延进不懂用兵,返回白壁关临时驻守谷口。
谦溥对诸将说:王师深入敌境,今天既然退军,敌必乘虚而入,诸军应当有充分准备。诸将不予理睬。谦
溥命自己所率部队持甲而待不久,敌追骑果至,孙延进等仓惶逃入谷中,独谦溥率兵抗击,并人方引退。
未几,移隰州(今山西隰县)刺史。开宝元年(968)命李继勋等征太原,以谦溥为汾州路都监。赵匡胤
征晋阳,谦溥为东砦都监、前军副部署。党进派谦溥在西山伐木,以给军用,未至则闻鼓声,乃并人逼近
。西砦大将赵赞进行抗御,并人未退,谦溥遂领所部前往,赵匡胤急忙临阵观战,怪其赴援者非精甲之兵
,询问左右,方知是谦溥,赵匡胤甚喜。谦溥在隰州十年,敌人不敢犯境。
      招降将刘进,勇力绝人。谦溥待之以厚爱,因而刘进尽其死力往来境上,以少击众,并人对他甚为
惧怕。后来有人用蜡丸书离间刘进,并故意将此书丢弃道中,结果被晋卿赵赞得之,告诉了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令将刘进捆绑送至阙下,谦溥追问其事,刘进伏身请死。谦溥说:“我以举家四十口保汝矣”,
即上言进为并人所恶,此乃反间也“。奏至,赵匡胤大悟,遂令释放刘进,并赐以禁军都校戎帐服具。刘
进十分感激,表示愿击敌自效。
      开宝三年(970)召谦溥为济州(今山东巨野)团练使。后边将失律。复为晋隰缘边巡检使,边民
闻之,喜相争迎,劳于道旁。开宝六年(973)领兵入太原,连拔七寨。开宝八年(975)谦溥以疾求归,
赵匡胤命用轿子把他送回洛阳,并遣中使领太医为其治病。至京师后病情加重,赵匡胤厚待之,谦溥则屡
上章辞禄,未得准许。太平兴国元年(976)春卒,年62年。葬事官给。
(0)
(0)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3 21:48:31
  • 来自:山西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李允正
      李允正(959——1010),字修已,宋朝盂县人。李谦溥之子。以荫初供奉官。太平兴国中期,掌
左藏库,多次被召升殿奏事,太宗颇记忆其旧故。雍熙中,与张平同掌三班,后为阁门祗侯。雍熙四年(
987)迁阁门通事舍人。当时,其妹嫁与许王,于是就将祖房典押给宋 。太宗责怪允正说:“尔父守边二
十余年,止有此等耳,何以质之。”允正具以明奏,太宗即遣内侍用辇钱赎还,缙绅皆赋诗颂美。淳化中
(992年前后)奉命讨伐泸州(今四川泸州)叛蛮,迁西上阁副使。太宗顾京城监狱囚徒众多,命允正负
责监管,允正请皇帝下诏御史台给开封府司录,派左右军巡视,由排岸司印纸作囚簿,署明禁系月日,条
列其罪状。岁满之后,较其殿最(古代考核军功、政绩划分的等级,上等为最,下等为殿)再予处理。一
年之后,开封府上言:“京师浩穰,禁系尤众,御史府考校之际,胥吏奔命有妨推鞫,况无欺隐,不烦推
校”,卒罢之。允正又提点左右藏,多次出巡北面,经度边要。太平兴国五年(980)为卫国(今河南汲
县)修河部署,时正遇组建清远军、积石砦,命他到瀚海,分解其役。回朝后,拜西上阁门使并州驻泊钤
辖。不久代张永德知并州事,后改为代州知州(今山西代县)。咸平初(998)出使西蜀,询访民事,及
还进秩东上阁门使历知镇(今属蒙古国)、莫(今河北任丘)二州,并代马步军钤辖。契丹扰边,皇帝驻
跸大名(今河北大名),允正与高琼率太原军出土门路来朝见,被皇帝召见便殿,所部有精锐骑士数百,
皆训练有素。皇帝命允正率领骑士击敌,并赐以缗钱。允正率军屯兵邢州(今河北邢台)与石保吉逐辽人
,辽人逃遁。不久以兵会于大名,复归并代。咸平五年(1002)合泾、原、仪、渭、彬、宁、环、庆路为
一界,命王汉忠为都部署,驿召允正为钤辖兼安抚都监,即日上道。又命与钱若水同诣洪德、怀安尚边诸
寨治理边事。后加封诚州刺史。七月,罢两路之职,复任并代钤辖。每遇钱若水按巡边垒,即诏允正权莅
州事。后又进四方馆使,代马知节为 延部署兼知延州。后改为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兼真定(今河北
正定)都钤辖。大中祥符三年(1010)上表求还,至京师,贞宗将祀汾阴,允正因患疾,难于扈从,遂命
其为河阳部署,以便养病。正值张崇贵卒,皇帝对赵德明不放心,诏允正为 延部署、内侍密诏。后又领
河州(今属甘肃)团练使。
      允正颇知书,性严毅疏材,喜自修饬。因天生佝偻之态,所以很少在朝中供事,多在边境任职。大
中祥符三年秋,改知永兴军卒,年51岁。

(0)
(0)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3 21:49:21
  • 来自:山西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塔海
    塔海,字于祥,元末定居盂县白水村。
    元世祖时,塔海从土土哈,充任哈刺赤。至元二十四年(1287),随皇上征讨叛王乃颜。二十六年,帝命充宝儿赤。扈驾至和林(今属蒙古)赐予孙冠服。大德四年(1300),授中书直省舍人,迁中书客省
副使。武宗即位(1308),赐中统钞五百锭,以旌其能。不久进封为和林行省理门路所官,后改为通政佥
院,历和字路总管,又改汴梁。先是“朝廷令民自实田土,有司绳以峻法,民多虚报,以塞上命。其后差
税无所于征,民多逃窜流移”。塔海具实禀报朝廷,于是省民间虚粮二十万,民赖以安。后改任庐州路(
今安徽合肥)总管。遇民乏食,塔海遂开禀减值粜米,所活甚众。天历元年(1328)冬十月,枢院臣奏,
塔流线型充枢密佥院,守潼关(今陕西潼关)及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皇帝遣人驰赐百金钞币,宣授佥
书枢密院事,不久,西军侵犯南阳(今河南南阳),塔海率领卫兵前往平定。到达那里后,首率勇士与贴
木哥交战,斩杀其前锋将,夺得其旗鼓,西军大败而逃。蒙赐三珠虎符,进大都督,累官资善大夫。卒后
葬肖家汇兴首村。后世子孙改姓孙。
(0)
(0)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3 21:50:13
  • 来自:山西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史文焕
   (?——1644),字涵华,号还朴,明朝盂县东关人。史登科之子。万历二十六年(1598)考取进士。由获鹿(今河北获鹿)令转刑曹,出守永平(今河北卢龙),因政缚卓著,提拔为陕西关内首,历任臬
台(按察使)、藩台(布政使)等要职。任中采用计多新政,使百姓大受其益,陕西百姓因此为其立生祠
祀以表其功。后调任四川左布政使。任中,他将所余粮草,支援陕西军队,朝廷嘉奖其廉正,赐与莽袍玉
带,晋阶从一品禄大夫。后以父母年迈三次请准辞官,吏部赠其“介节一庭霜雪,状猷万里金汤”等语。
归家后,于奉亲之暇,勤奋读书,著有《矜生录》、《警心浅言》等。
张蕴
    字显卿,号西麓,明朝盂县东关人。张淑问之子。万历十三年(1585)己酉科举人。
    张蕴初官真定府(今河北正定)通判。正遇灾年,他便催督吏役随自己深入灾区勘察灾情,抚慰百姓
。此产,他跑遍了5州27县,常常废寝忘食。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通判时他提倡坚筑河堤,力缉世寇
。后提升为昌平州(今北京昌平)知事,后调任易州知州,在任期间,修复公所育才馆、慈幼局等;作劝
民十二歌以教化生民。张厚、李时等被诬20年,沉冤一直未能昭雪,经张蕴审讯后才得以平反。紫荆关营
弁某欲耸恿众叛,张蕴单骑前往抚谕,军心遂定。抚按上陈其事,加服一级。易州志云;蕴捐俸课艺,发
糈济荒,创贡院,屏罚馆。步祷而甘霖湔濡,备棺而枯骨藏掩。易人至今怀之。若温语定紫荆之哗军,夜
巡消萑付之伏莽,则又其文事而兼武备者也。迁大旬府同知、北直长卢运使、奉政大夫、晋奉议大夫。以
名宦在易州立有祠庙。清朝顺治二年(1645)祀盂县乡贤。所著有,《读史纂略》、《东西铭解》、《棠
棣唱和录》、《退食箴》等书。 

(0)
(0)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3 21:50:32
  • 来自:山西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李化龙
    又名李自喜,清朝盂县大西沟人。农民起义军首领。
    顺治四年(1647)秋天,李化龙为了反搞清朝统治,率领龙华河、滹沱河一带的贫苦百姓和李自成起义余部数千人,在中社村东的碓臼沟庙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率军向盂县城进发。他们计划先占领盂县,次
攻寿阳,再图平定。
    起义军抵达盂城后,将西、南二门团团围定,奋办猛攻,城内这兵则进行顽抗,起义军声势浩大,用
炮火攻击官兵,相持数日,官军死伤惨重,城内官军迫不得己,准备开城投降。适值冀宁道守备王镛、参
将李好贤领兵从小坪梁蜂涌而至,义军分头迎声明,双方展开血战,清兵死伤甚多。但终因实力悬殊,前
后受敌,李化龙壮烈牺牲。义军除牺牲者外,余部皆转移和隐蔽下来。此后,北乡一带的反清斗争仍在秘
密中持续了若干年。 
(0)
(0)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3 21:51:00
  • 来自:山西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武全文
    字藏夫,号石庵,清朝盂县西小坪村人。
    武全文幼入小学即撰座历铭书以自勉。顺治四年(1647)考取进士,后授崇信(今甘肃崇信)知县。
为官期间,曾引渡河水疏渠灌田,又创造水磨,方便了百姓生活,其功绩受到吏部主事称誉。累升弄部郎
中、平凉兵备道。宁夏总兵率师过境,寒甚,将入城,全文坚决不允,而是加重稿劳。后迁布政司参议,
任中遇家中丧事而归。服丧期满后,补山东东东兖道,不久裁归。恰遇吴藩判乱于西南,兵部待郎孙光祖
荐其才可用,命起用武全文赴任湖广。先督赈于郧阳(今湖北郧县)郧阳民众立石歌颂其德;又补衡永郴
道布政司参政,6次建议歼灭贼寇,然而文书并未能呈上,不久,武全文进京朝见皇帝,行至赵州(今河
北赵县)疾病发作,遂告归。回乡后,建造“旷观园”一处,与诸子游憩讲学。年73卒。所著有《旷观园
文集》、《旷观园诗集》、《武氏家学汇编》等书。 
(0)
(0)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3 21:51:44
  • 来自:山西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王每
    王每(1670—1742),字石承,又字韫辉,号石和,清代盂县芝角人。王每一生在情操、教育等方面有许多独特见解,在古文研究及古文创作上成就突出。
    王每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籍太原,明初从并迁盂,至他历经十二世。二百余年中,王氏宗族中取得科
名及功业者不可胜计,他一家父子两代共14人,其中1名进士,8名举人,5人做过知县,2人进入翰林院授
职,可谓“青衿之士益众,取科名宦游者相望”。
    王每从小酷爱读书,而他读书的志趣和方法,不同于一般人。他童年时读到朱子遗书,就慨然而说:
学习不单是为填词作文,更重要的学习做人。所以他读书“巩涉浮夸”,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必合乎道
德标准,每到夜晚都要静坐自思白天所做之事,有无违背礼义的要求。他还主张读书要有选择。他说:“
古人之书”是智慧的结晶,有许多古人就是从书中受到启迪而成为“圣人”,但后人却“昏于书”。所谓
的“古人之书”,也即他认为的圣贤之书,如源泉,探之而深,推之而广;而“后人之书”即“邪妄庸之
书”,“理不足发天人之奥,情不足状事物之精”,如果久读,使人“神气”沉沦,成为“昏昏者”,所
以他提出对书籍要“能别其真伪”,读书时要善于“审择”。由于他坚持这样的读书观,除四书五经外,
遍涉诸子及后来的唐宋八大家文章。
    康熙四十四年(1705),王每乡试中举,第二年便考取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被推荐在
三朝国史馆纂修官。他为人温厚和平,“对之如坐春风”。在京为官十几年,“耻奔竞”,而是“键户读
书”,专心修志。后以奉侍年迈多病的父母为由乞休,获准,许原品级归里。
    雍正二年(1724),王每被聘为晋阳书院山长。当时的晋阳书院正处于颓废衰败之时,他执教后,主
张“引掖自学,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宗旨,倡导和实施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勤奋修业的教学方法,经常
谆谆训迪学子“以立身行已屡学者读书根本”。王每掌教十余年,从学者多至千百人,自雍正四年(1726
)至乾隆三年(1736)的十余年间,登甲乙科者百余人。后来他因病辞去山长一职,诸生树《教泽碑》于
:“三立阁”,并镌其教人条规,以诏后学。乾隆三年(1738),沈提学以王“品端学邃,训迪有方”奏
明乾隆皇帝。
    王每以“能独尚古文以见称于当时,流传于后世。其为文自出性灵,长于论辨,古文自成一家,所著
有《韫辉诗篇》、《石和文集》和《书文稿》。
    王每的古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时代特色。雍正年间山西巡按使黄佑称王文“读之清新俊逸
,独出心裁,是能不受前人牢笼而自成一家言者”,文章“久脍炙于海内”。他的古文“其议论上下千古
,论事心持其要,论人必当其衡”,昌言正论,罔所滞匿,谈是非成败之理,若江河而下“。这些评价都
是非常中肯的。
    乾隆七年(1742)王每病逝于芝角村,享年72岁,全省“士子皆有梁木之痛”。乾隆十八年(1753)
奉祀晋阳“三立阁”。
(0)
(0)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3 21:52:05
  • 来自:山西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刘灿
    刘灿,字韬士,清朝盂县人。康熙四十七年子科(1708)解元,康熙五十七年(1718)考取进士。充
庶常、授检讨。雍正甲辰(1724)转御史。任中,曾呈奏朝廷,反映直隶、山东、山西等省火耗太重,遂
改为刑曹。后出为福建汀漳道,任中,其幕府属耿某所管仓库出现亏空,刘灿经调查核实,对耿的问题予
以揭发,并请上官查验。耿某亦以刘灿收其贺礼一事进行攻击,抚军毛文铨上奏其事并弹劾刘灿。后来,
得到御批:“朕看刘灿为人粗鲁,不识大体则有之。若贪脏枉法之事,朕可信其必无”才未被中伤。案结
后,提补在京,已酉(1729)改任礼部郎中。当时其母孙氏年逾九十,刘灿乞休终养,遂不再起用。
    刘灿性急而刚介,容不得半点私情。在揭发耿某一案时,属多不坚持正义反映实情。刘灿愤激,以首
触墙。当他离开闽地的时候,童叟千百人拥挤在道路上,涕泪相送。 
(0)
(0)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3 21:52:30
  • 来自:山西
  1. 1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张在田
    张在田,字鹤峰,清朝盂县娄里村(今南娄村)人。乾隆五十二年丙午科(1786)举人。出任湖南安
福(今湖南临泮)县。安福之地多湖水环绕,往来皆需舟楫,然而船户却高额收取船费,行旅之人因此而
叫苦不迭。张在田知此情况后,造小舟5艘,并立症规定,每渡一人,只给钱5文。于是,多年积弊得以革
除。安福城东门外地势低洼狭窄,水稍涨,居民即被漂没,张在田就捐献俸禄,筑石堤加以防御,民众十
分感激,立生禄祠于石堤旁,名曰张公堤。后来,;因公事得罪了藩台,被罢官回籍。臬宪傅公鼐敬其耿
直,力请恢复原官,于是复出任龙阳(今湖南汉寿)知县。在龙阳为官六年,能公平断狱,在处理讼事时
,只许一告一诉,诉词到立即提审讼师,以免有人暗中玩弄伎俩,量人称其为卧治(指政事清简)。
    张在田性甘淡泊而乐善好施,毫不吝啬,他看到龙池书院费用不足,就捐金三百以救济。洞庭守备病
逝于任所,在田怜其贫,慨赠二百金,让眷属扶柩而归,以资养赡。其乐善养赡。其乐善好施的品德受到
世人的称颂。 
(0)
(0)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3 21:53:51
  • 来自:山西
  1. 2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张龚保 
    张龚保,盂县孙家庄乡神头村人,出生于富有之家。自幼好学,喜结朋友,秉性刚毅,仗义执言,爱
抱打不平,深得乡里称道。民国初年,庆丰三都农民推崇龚保为抗税起义首领。他不负众望,组织民众向
地方官绅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又拿出自家的粮食资助起义农民,官绅邀起义首领进行调解,被张龚保驳
得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后与另一首领杨培玉被捕,押送太原监禁。官府以封官为诱饵,要他回盂“平反
叛乱”,张龚保严词拒绝,并怒斥官府,揭穿弊政。民国3年(1914)被暗害于太原监狱。 
杨培玉
    杨培玉,盂县北下庄西麻河驿村人。生于清同治初年,身材魁梧,嗓音宏亮,谈吐不俗,秉性刚直。
从小练就一套鞭杆拳,曾多次惩罚村上外号叫“五道爷”的兄弟俩的恶行。当时,村里多单身汉,他不惜
长途跋涉,数次往返孝义县,领来20多名难女,为他们成家立业。杨培玉被群众推为首领后,与张龚保共
举义旗,进行斗争。第一次被捕后,在公堂上,他与知县米廷祯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辩,当米判他有罪时
,一声不吭,只是蹲在地上抠砖缝。米喝问何为?杨回答“抠糊涂虫”。米大怒,令杨下跪。杨慷慨陈辞
,怒斥“狗官”弄得米知县,瞠目结舌,公堂外听众大哗。最后,只好将他放回。
    杨培玉与张龚保二次被捕,在押运太原途中,起义农民30余人堵截囚车营救,杨培玉为不连累乡亲,
再三劝阻。在太原监押中,盂县官府和地方绅士买通省府上下,于民国3年同张龚保被害于太原狱中。 
(0)
(0)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6/3 21:54:13
  • 来自:山西
  1. 2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王学曾
     王学曾(1884—1919年),字鲁斋,盂县城关镇南关人。幼年就读私熟。清廷废举后,光绪二十七
年(1901)被选送山西大学深造。翌年春,入山西大学西斋专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毕业,光绪三十
二年(1906)春,到京接受学部(即原礼部)复试合格,授予“举人”头衔,清政府以“河南补用通判”
任用,并授承德郎(正六品)。光绪三十三年(1907),赴河南开封候缺。等候3年未能补缺,宣统二年
(1910)愤然返晋。
    王学曾反对封建帝制,拥护民主革命,在山大斋书期间,清政府和英国订立在山西开矿合同,省城学
生开展了“争矿运动”,王学曾被选为学生代表,同英人“福公司”据理交涉;同时发动太原市学生游行
示威,高呼“驱逐在山西的英国人”等口号,并组织民众包围设在海子边的商务局,到山西巡抚衙门请愿
,提出“废除合同”,迫使巡抚答应向清政府启奏赎回矿权。辛亥革命时期,王学曾参与吴禄贞(清军第
六镇统制)领导的石家庄起义。吴被刺后,王学曾离开石家庄到北京。民国元年(1912)他任职于“经界
局”,后回并,任职于商业专门学校。民国8年病故于太原。 
(0)
(0)
  • 发表于:2013/4/16 16:14:17
  • 来自:山西
  1. 4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糊涂乡人
原创俱乐部会长原创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4/2/22 18:55:16
  • 来自:山西
  1. 5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仇犹大地人杰地灵。
(0)
(0)
怪癖,不拍马屁弄牛粪;糊涂,常把黄昏当早晨。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