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盂县有个“石头村”

  • 滹沱情怀
楼主回复
  • 阅读:5323
  • 回复:6
  • 发表于:2010/3/3 20:35:50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盂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这是一个被称为 “大汖”的古老村落。整个村子的50余座小院建在一整块山体上。其院落和房间都由石头和黄泥砌就。地面上主干3米、地面下3米主干的古槐和已有1500余年历史的石佛在默默地诉说着它的神秘——     这是一个远离尘世的清净世界。群山峰峦环绕的村庄,犹如一个小小生命被大山的胸膛所呵护。层层叠叠的石屋,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一面向阳山坡上,好似一个古老的城堡。夕阳下,霞光涂抹着村庄,暖暖的色调,明暗有别的反差,形成了极强的立体感。黄泥与石头组成的图案与色彩质地,又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油画巨作……     这是一个村子,一个坐落在太行山腹地的被称为“大汖”的古老村落。汖,是一个普通字典中查不到的字;百度百科中介绍其读音为pin;当地村民将其读为chang,取意是有山有水之地。村落,自从远古形成以来,就是人类聚集和生命繁衍之地。大汖距盂县县城60多公里,隶属梁家寨乡。这里远离平原,远离闹市,是一个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的地方,至今依然安详地独居在太行深处。当我站在对面山顶俯视它时,面对古老而神秘的大汖,来自心底的无名冲动在升腾……     一处古老奇特的家园     大汖整个村子50余座小院建筑在一整块山体上,依山就势,由下而上,形成了独特别致的造型。每座院落、每个房间,都由大小不等的石头用黄泥砌就。古老的建筑可分为楼式、石窑、窑上楼、平房四种。其中,二层楼、三层楼有90多间,还有90余孔石窑洞,270余间平房。几百年来,人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在山的深处,利用石头筑起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不但住宅是依山势而建,就连村中小路也是随山势而走。弯弯曲曲的山体上凿出来的石阶,连接着各家各户,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颇有一种原始的韵味。步入其中,会让你产生一种迷宫般的错觉。难怪外人称其为“盂县的布达拉宫”“云贵高原式的山寨”和“石头村”。秋天的大汖,就连石阶墙缝里也是绿的、红的、黄的各式各样的花开着,点缀在房前屋后的环境中。     山西,向来以古村大院著称。但在这里,既没有晋商大院的豪华与气派,也看不到明清古宅的精美与细腻,有的只是历经千百年来风霜雪雨后古朴沧桑的写照。大汖,就像一座古老的博物馆,走进它,人们可以窥视和了解到人类原始农耕文明的足迹和信息。大汖,也是一个活的版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进程。     古老的家园,曾经有过昔日的辉煌。早在上世纪50年代,大汖村就有住户80余家、360余人。那时的大汖村,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有学校、供销社。每座院落里,都拥挤着男女老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小村庄里,欢声笑语,鸡鸣狗叫,其乐融融。就连有着80余年历史的戏班都有两套:老年人的北路梆子,年轻人的中路梆子。时不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古老的戏台上你来我往,锣鼓喧天,演绎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世事沧桑……     村民们依然厚道淳朴     在大汖村口的开阔地上,巍然屹立着一株古槐。远远望去,犹如身着盔甲的武士,卫护着主人的家园。古槐的巨大身躯,三人都难以合围。枝叶繁茂的树冠,更像一把硕大无朋的遮阳伞,庇荫着古村的子孙后代,见证着生命的延续和岁月的更迭。说来有趣,这株古槐地面上的主干有3米之高,而村民掀开石板告诉我,地面下仍有3米之高的主干。原来,早先的村口是河道,为了修筑戏台,将地面抬高,于是才有了地下3米主干的由来,形成了地上地下两段身躯的奇观。说到这里,58岁的村民韩满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     不知是哪朝哪代,在村口的大槐树附近的古墓葬中,人们从里面的遗物记载发现,历史上曾有马姓一族的南方人,为躲避灾难,由他乡走进大山来到这里,修筑了他们自己的家园。元末明初,韩姓家族,又从外地迁于此,而村落里的原居民已外迁。于是,这里成了韩氏一族的世界。风雨春秋,几百年来,韩氏家族代代在这片故土上繁衍生息,直到今天。     如今,随着外面世界的巨变和吸引,年轻的一代渐渐走出了封闭的大山,大量村民进城务工而落户他乡,偌大的一个村庄里,只剩下不足20口人,最小的48岁,最大的86岁,平均年龄72岁。虽然一间间院落荒芜了,一孔孔石窑空荡了,但这里的人们依然厚道淳朴。虽然空巢的留守者多为高龄老人,他(她)们依旧生性乐观,不愿离开这片厚土。生活需求的淡薄,心绪神态的平和,静静地执著地依恋着祖辈耕耘过的大山。游人访客,会感到村里老人们的那份热情与真诚。随着游客的增多,大家劝老人们收点管理费或导游费以增添补充自己的生活所需。老人们说,国家没规定,我们不能随便收费。他们不靠儿女,就像大山里的岩石森林,顽强地放射着生命之光。你会看到:无论夕阳下屋顶上晾晒谷物的女人,山路上背粮的男子,还是小院里打场的互助组,不都是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生活在他们看来,尽管贫困,但劳动中有着自己永远的欢乐。     村里有着一些奇怪的事情。在一户老乡家里,笔者看到了大汖村村民心中至高的图腾崇拜。身着大红衣袍的7尊石佛小像,恭恭敬敬地被供奉在厅堂之上。73岁的韩双牛和老乡们把石佛背后刻有文字的图片展示出来,上面留有清嘉庆七年间重修的记载。据说,这7尊被称为“镇山大王”、已经有着1500余年历史的北魏石佛,原来供奉在山上的石崖山洞里,后人恐怕日久天长风吹雨淋被损毁或被盗失,便移至村民家中供奉起来。游人到此,村民们便热心地带领前往瞻仰、朝拜。石佛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不同的时辰,去称它的体重,都有不同的重量。此事经过多方验证,被称为大汖村的一个奇事而广为流传。     浸染过烈士鲜血的可敬之地     在访问到87岁的韩义珍时,我的心再次被震撼了。言语不多的韩义珍,是大汖村的骄傲。1942年,他参加了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在5年的时间里,他参加过阳泉、大同、包头、太原的战役。消灭过几十个敌人,他自己受过7次伤。在河北因伤住院后,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于1947年回到故乡大汖村。几十年来,韩义珍忍受着全身的伤痛,默默地生活在大山里……望着老人胸前的军功章和他苍老而又质朴的神态,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大汖的儿子!而他窘迫的生活困境,又不得不渴望得到真诚的关注。     大汖,也是一处浸染过烈士鲜血的可敬之地。抗战时期,这里曾作为八路军的粮库和军火库,有过激烈的保卫战,流过烈士殷红的鲜血,有过让历史值得永远记忆的篇章。1943年8月10日夜,300多名日伪军对大汖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和报复。在袭击中,20余名民兵和村民被枪杀或折磨致死。800多只羊和16头驴及所有的财物被掠夺,宁静的村庄成了一片火海……造成了盂县有名的大汖惨案。原先大汖村民的祖先们,就是为了躲避灾难而建家园于深山,没料到,几百年后还是没有躲过日本侵略者的血腥屠杀!66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段血泪往事,老人们个个义愤填膺,也许,这正是他们难以割舍这片先辈们流过鲜血的故土的缘由吧。     鲜血浸染的家园,愈发显示着它的魅力。热心的“导游”韩满怀告诉我们,站在村口看,对面的两座山,左边像龙,右边像虎,龙虎相交处,有山泉飞瀑。有山有水,山清水秀之处为“汖”。泉有三迭,第一处瀑布较大,称为“大汖”,依次为“二汖”“三汖”。因村庄位于大汖处,故村名为大汖。曾有远来僧人面对此景叹曰:“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在流泉飞瀑之处,被称为“汖底沟”的地方,又是一处绝佳的风水景观。一条天然形成的沟壑峡谷,被茂密的植被所遮蔽,一垄垄碧绿的青菜,一汪汪清澈见底的水潭,随处可见涓涓细流从山体的细缝中流出,林中鸟鸣阵阵伴着流水声声,为这片宁静之地,增添了无尽乐趣。巨大的岩体间,气势非凡的千年翠柏巍然高耸。一路走去,观音堂、关帝庙、飞仙庙等古建遗迹依山而建。尤其是飞仙庙,古朴而久远,刻于清道光、光绪年间的重修石碑,和院中罕见的巨大龙爪槐,足以显示这里的沧桑。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村民自豪地说:“大山虽深,但五谷齐全。我们走的是原生路,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无公害’,住的是千年屋。谷子、玉米、土豆,不上化肥‘纯绿色’。瓜果、核桃、枣和花椒,啥都不缺。”但同时他们又不无忧虑:年轻人都走了,老化的劳力,再也无法胜任大山中较强的劳动,无法制约诸如野猪、山羊、狍子、野兔、獾子、黄鼠狼、灰松鼠等对农作物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农作物的病虫害,因而产量大减。例如,原来村里的核桃能产1.5万公斤,如今只能产几百斤了。     留守的老人们,渴望着社会的关注。如此古老的家园,如何才能不使其自生自灭而重新焕发出新的面貌?来者兴奋,去者忧虑……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