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军旅作家焦秋光(盂县籍)我以我的方式重回故乡

  • yxzxclq
楼主回复
头像装饰卡
  • 阅读:8429
  • 回复:1
  • 发表于:2021/8/20 19:10:02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盂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来源:山西新闻网 作者:李东升




  火红8月。军人的节日。我访问了著名军旅作家焦秋光先生。


  举手投足之间,他的眼神中,有一种久违的熟悉的东西。亲切、舒缓。直接、从容。这种感觉,也许只有当过兵的人才能深刻体会。


  焦秋光是从我们老家盂县走出去的文化名家。近40年的军旅生涯,在他身上留下了过多的军人痕迹。他的口气、声音,太像我30年前的一个部队领导了。


  他是位热情满怀、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优长是对家乡文化、家乡文学的崇敬和深爱。这样,我的采访话题,虽然相对广泛,但却始终围绕着焦秋光的成长轨迹、家乡的文化与文学展开。


出生在文化古村


  那山叫霞峰山。


  那水曰乌纱河。


  焦秋光出生在太行山深石山区,是盂县路家村镇一个名叫乌纱的文化古村落。


  焦秋光回忆,童年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是听村里的长辈讲《三国》。


  山不高而秀雅、林不广而荫翳,泉不深而宁静。


  夜已深,寒风阵阵。


  焦秋光年龄太小,很多地方听不懂。为了讲述方便,讲书人时常拿村里山水、人物说事,甚至有时候,直接换成村里的地貌地名。因此焦秋光从小就对村里的文化、历史感兴趣,知道村里的李家,出过6个进士,张家出过多名贡士、举人。而他们焦家,乌纱村是因为焦姓跟樊姓而建村。


  至初高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焦秋光喜欢一个人爬到山顶,独自想心事。他的眼睛,越过远山的边缘,目光所及,心怀向往。满山苍翠里,微风吹过。格外湛蓝的天色蔓延在群山之间,白云朵朵。


  大自然给予的美,曾无数次震撼过他的内心。他想写诗,用诗表达自己的内心。此时,他小小的身躯里,激荡的是一种反思与超越。生而为人,建功立业虽然很重要,但是人生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古村的文化信息隐隐告诉他,有一种永恒的东西,比建功立业更重要。


  那是什么呢?


  后来他知道,那时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传承精神。进一步说,他想做的,就是传播文化。


少年时光里的两次远足


  焦秋光说,他永远忘不了,少年时的登高望远。并且认为,正是有了这样的远望与独思,而使他变得不同。


  他说,他的性格有些像父亲。父亲好劳动,15岁时,就为村里张家做长工,个子小却一身的力气。


  听人讲父亲跟东家到本溪做装卸工,那里人欺负父亲是外地人,把一麻袋的盐巴往他背上甩,父亲一声不吭,相反稳了稳身,让再加一袋。


  那人稍微犹豫了一下,就又甩了一麻袋。那盐巴多重呀,父亲却稳稳当当地,从从容容地背着两麻袋盐巴走了。


  装卸工做工是有轮换规矩的,这伙人看父亲是个硬茬,就不敢欺负他了。


  父亲性格里的热血与倔强,全都传给了他。


  在焦秋光快乐的少年时光里,有2次远足对他影响至深。


  1966年、1967年,他连续两年参加了村里自发组织的跨省挑担物物交换。从邻村买一担碳,大约80多斤90斤的样子,一群人挑着担着,翻山越岭,走小路从盂县到河北平山换柿子、换地瓜干。


  这是趟远路,也是趟苦活,人小碳重,山路崎岖,还要在外面过夜,来回要走6天多时间。饥一顿、饱一顿,两肩都磨烂起痂了,焦秋光的心里却觉得无比快活。因为这一趟,他能直接接触到社会,看到许多,听到许多,增加见识和体验。特别是他喜欢看戏。一场戏是少不了的。


  他很珍惜这趟远足,回到家后,他把全过程写进了日记。


  他说人生就是远足。


武器装备专家


  父亲挣了钱,喜欢带焦秋光到城里的书店里买书。


  焦秋光从小喜欢读书,学习成绩好,父亲对他给予厚望。为儿子灌输的理念是,在农村只有读书才是唯一出路,否则一辈子很难离开农村。


  那时候全县7、8个中学校,县一中却只招生一个40多人的高中班。焦秋光考上了。但是高中一年后,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焦秋光上不成大学了。


  1968年,县里招兵,焦秋光报名参了军,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远足。


  他参加的是炮兵部队,生龙活虎的新兵生活,很快吸引了他。


  记得班里有个新兵,胆子特别小,平时训练挺好的,但投弹实地训练中,一个紧张把手榴弹后甩到了焦秋光的脚下,焦秋光没有着急,而是顺脚往空地上一踢,大喝一声卧倒。在这一刻,指导员扑在了那名新兵身上。


  手榴弹爆炸了,但因为焦秋光处置及时,参加训练的官兵们应对准确,才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焦秋光学历高、爱钻研、肯吃苦,在部队表现突出,很快就提了班长,成为连里的技术骨干。3年后提干。1973年,从张家口到北京出差,被军区领导看中,从此留在了北京工作。


  焦秋光的军旅生涯中,主要从事武器装备工作。


  当过车炮修理班班长,炮兵营火炮技师,团和师装备股(科)助理员,历任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参谋,北京军区司令部装备处长,总参谋部装备部部队管理工作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论证中心部队装备管理研究室主任。


  曾上过老山前线,见证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军事行动,曾多次立功受奖。


  1988年8月他被授予上校军衔。1993年6月晋升大校军衔。


  著有《军事装备管理学》《文化装备管理学》等专业著作数十部。主撰“军事装备”“武器装备”等词目入选《辞海》。


诗词研讨会


  焦秋光很早就养成了读诗,吟诗的习惯。在反复咏读中,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受,激起了内心的情感共鸣。于是,他试着悄悄写诗,这一写就是数十载。


  2000年的冬天,焦秋光诗词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作协大楼10楼会议室举行。会上很多人都很奇怪,一个搞军事装备、武器装备的专家,怎么会写出这么多的诗词?


  一位青年女诗评家,惊奇的发现,与会者手里的《焦秋光诗选》,是焦秋光先生用20年的时间写成的。


  时任《中华诗词》的副主编丁国成,是焦秋光多年的好朋友,他在会上说了两件事情。


  一件是,焦秋光在通读《全唐诗》《词综》的过程中,通过选择、归纳,自编了2本适合自己学习使用的诗词格律书。另一件是,从1981年至1984年,焦秋光用4年时间,通过了汉语言文学的自学考试课程后,仍不满足,又自学了正规大学的所有中文系课程。


  老诗人纪鹏,在座谈会上说,焦秋光的诗词中,打通了诗的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既有传统古体诗词意境美,也有现代哲学哲理的思辩美。


  《诗刊》编审朱先树认为,焦秋光的诗词,俱来自作者的真切体验,少了学院科班的学院气,也没有很多专业创作室诗人的匠气,有的是鲜活的地气、热情和激情。


  这次研讨会上,与会者大多有一种重新认识焦秋光的感觉,觉得在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追求与特别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百年盂县文学


  焦秋光说,他19岁离开家乡,算起来在老家生活的时间并不久长。但是对老家的情感,却非常深厚,可以说是魂牵梦萦。


  这就是乡愁。


  多年来,老家人爱到北京找他。焦秋光也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帮忙。凡老家人在京组织的各种文化、社会活动,他也尽量抽时间积极参加。


  他说,这就是乡土情结。


  这样,在焦秋光的身边集聚了很多老家的名人。他们谈论历史,创作交流文学作品。其中很多人本身就是作家、诗人、史志专家。其中有著名作家张石山、史学家张海瀛、前阳泉市长助理马玉隆、前阳泉市政府秘书长张王亮、前阳泉市经委主任杨静波,阳泉市三晋文化会长崔庆和等等。


  现在,他觉得他有能力,也愿意为家乡的史志、档案、文化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我对他的访谈中,在盂县老乡的座谈中,大家都有着同样的感受。他对盂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物、民俗与文化太有研究了。


  焦秋光多年来热心于老家的史志编撰工作,现在又积极着手盂县百年文学的收集与出版,这与他长期从事军事装备学科研究与出版的工作相关。


  1998年,解放军总装备部成立之初,焦秋光就在装备工作研究室任主任。他多次参与主编了军队装备学科方面多种书目出版。参加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大辞海·军事卷》的编纂工作。


  他说,盂县是文化资源大县,盂县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从纵横两个方面反映了盂县的历史与现实,有着极其浓厚的地域特色。


  他说收集梳理盂县的文学作品,集成编辑出版,是一项造福盂县、惠济后人的大工程,对此他将不遗余力。


一种学养与风范


  焦秋光与共和国同龄,1949年生人。他说,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这代人这么巧,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螺旋。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他的幸运。是他的人生圆满。


  文化的本质是传播。


  机缘巧合,他接触交往了很多文化前辈,他与著名诗人田间夫人散文家葛文先生,国学大师文怀沙本人,词作家乔羽、吕远,书法家范曾、戏剧家郭兰英都有很深的交往。


  程宏毅,郭镛,杨道林,赵一唐等,是在京盂县籍名人。在他们身上,他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与文化的力量。


  焦秋光说:“我要以我的方式重回故乡。”


  他现在想做的,就是发挥余热,为家乡的文化传播做点贡献。



  去年12月,他主笔的《百年盂县诗歌》出版,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前院长蔡世平评介,这是一部具有当代眼光、当代价值、当代特色的诗歌选集。以史家笔墨叙写近百年盂县诗人诗作。


  今年8月,他主笔的《百年盂县散文》完成初稿。从内容上看,这些作品题材多样,角度各异,兼顾了思想性、趣味性与可读性,呈现出斑斓的文学之美,尤为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品中所闪现的历史记忆、时代审美与东方智慧。


  仰慕间,着实为他高兴。


  他说,他希望下一个百年之后,人们还能从尘封的书架上,翻开这套丛书。能从他结集出版的文学书册中,对这个时代产生敬意。能在百年盂县文学的沉淀中,庄严思考。


  能感受盂县文学在上一个百年中,曾经达到过这么一个高度。


  焦秋光说这话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这是他的追求。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对文化对文学的执着追梦,更是一种学养与风范,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

 

  
  • 富士山庄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21/8/21 0:25:54
  • 来自:山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焦秋光说这话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这是他的追求。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对文化对文学的执着追梦,更是一种学养与风范,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