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山西盂县古瓷窑遗址

  • yxzxclq
楼主回复
头像装饰卡
  • 阅读:79
  • 回复:0
  • 发表于:2021/7/23 17:43:41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盂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来源:考古快递、新浪微博、天天盂县

选自《文物季刊》1999年02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盂县地处山西东部,东与河北省接壤。盂县东南有平定一井径窑址区,东北部有定窑,西南部则为榆次窑(太原孟家井)。盂县古窑址位于盂县城东15里的磁窑坡村。窑址所在地今名鲍家湾,北高南低,面积约8万平方米。窑址隔阴山河与东南部约1公里的磁窑坡村相望(图一)。窑址早年被发现。1992年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同阳泉市文管会再次对该窑址进行了调查,取得了较大收获,对建窑的时间、烧造品种、烧造技法等较前有了进一步了解。

调査资料表明,该窑以烧造白瓷为主,所占比例超过90%。白瓷可分为素白瓷、印花白瓷、刻花白瓷、黑画花白瓷四种。黑釉瓷器数量较少,调査时还发现有绞胎瓷片。

盂县窑是山西地区保存较好的古窑址之一。其烧瓷历史文献无载。《永乐大典》(明嘉靖抄本,卷五O一)载,盂县“磁窑一座,在县东南三十里。”之后,清乾隆朝《盂县志》、嘉庆朝《大清一统志》、光绪朝《乾隆府厅州县图志》等书皆有同样记载。通过调査证实,文献中所记的盂县窑是今属阳泉市的牵牛镇窑,其创烧时间可能在明初,一直烧造至民国年间。

磁窑坡窑作为民间瓷窑,产品纯为民间所消费。受周围瓷窑的影响较大,所产瓷器不尽细腻,在承继传统烧瓷水平的同时,又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因此,体现出了一些自己的特点。

磁窑坡窑器物成形多采用轮制,少量造型复杂的器物如:器座、人形注壶、骑马俑等,则为手工或模制。调查时未发现窑炉,以所见煤渣看,当时烧瓷当以煤作主要原料,烧造以碗、盘、钵等为主的日常生活器皿。素白瓷碗、盘多刮圈叠烧,刻花碗、盘多用支钉叠烧,支钉依器之大小有三、五、六几种,而以五支钉者多见。印花碗为刮圈叠烧,钵类器物多芒口。为防止粘连,带圈足器物施满釉后,底足部分全部内外斜削,中脊凸岀,如鲤鱼背,减小了叠烧时器物之间的接触面o

施釉薄而均匀,釉面少见定窑器常有的泪痕状。釉为草木釉,釉泛黄,和太原孟家井窑同属一类。碗、盘、钵类器物,化妆土多施在器内,外壁口部以下不施化妆土,可以清楚地看到鑛坯痕,这类器物往往形成器内、器外两种质感。孟家井窑位于磁窑坡窑西南部,两窑在工艺上有接近之处。孟家井窑碗类白瓷器内也施化妆土,但其化妆土较盂县磁窑坡白瓷器厚,而盂县磁窑坡白瓷碗、盘、钵类器所施化妆土大部分较薄,没有孟家井窑白瓷器物内外的白度反差大。

装饰技法上有印花、刻划花、画花、画划花、镂孔等,其中以印花、刻划花为主,受定窑的影响较大。题材有莲花、牡丹、朵花、草叶、水波纹等。印花碗仅装饰于腹部而器底无纹。画花不是用矿物为颜料,而是用黑釉釉料画岀花纹,花纹凸起,由于烧成温度之原因,画花呈褐色。白釉釉下画划花的装饰手法,在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盛行,以前被认为是修武窑产品,河北磁县观台窑遗址在调査和发掘中都有此类产品发现。

盂县磁窑坡窑器物造型上的显著特点是碗、盘、钵类器物,内底皆经凹压,腹底处有一道凹压痕。这种现象在观台窑遗物中也有。

盂县磁窑坡窑未发现纪年器物,但出土遗物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带涩圈的碗底画朵花的装饰手法,同与河北省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藏的一件金代瓷碗气素白瓷钵中VI、训型器物造型,和观台窑岀土同类钵较为一致,观台窑报告将其划归金代气印花白瓷中II型碗和金明昌七年侯马102号墓中出土的一件素白瓷碗造型较为一致气而镂孔装饰的器座为实用器物,是陶瓷工匠仿木器而作。大同金代阎德源墓气大同冯道真墓働曾出土两件木质器座,和盂县磁窑坡窑出土器物较为接近。阎德源墓为金代大定三十年,而冯道真则生于金大定二十九年,死于元初至元二年。两墓所出木质器座和磁窑坡窑所岀瓷质器座在时代上是一个较好的印证。从这次调査所获遗物分析,磁窑坡窑烧瓷当为终金一代。过去有关盂县建窑烧瓷的上限时间,一般都定在北宋晚期,这是抱了谨慎的态度。而从调査所获遗物分析,盂县窑创烧于金代早期甚或更晚,而终烧于金代末期,元人的入侵应是其停烧的主要原因。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