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盂县民间饮食:玉茭面窟窟圪垯

  • yxzxclq
楼主回复
头像装饰卡
  • 阅读:10067
  • 回复:2
  • 发表于:2019/12/23 14:54:51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盂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内容选自《盂县民间饮食》

窟窟圪垯是盂县人用推、捻的方法制作的一种传统面食,也叫“体窟窟圪垯子”。因其形状娇小,圆滑,弯曲,像个空心的小贝壳,更像猫的耳朵,被许多人称作“猫耳朵”。

“猫耳朵”的吃法准确地说源于山西省的中北部,据说与元代禁刀的制度有关。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十户人家用一把菜刀,用完还得交“鞑子”保管,很不方便。而晋北的荞面、莜面烹饪不细,难以消化。于是,徒手做“猫耳朵”的方法便应运而生。晋中人习惯用白面或高粱面制作“猫耳朵”,称之为“圪朵朵”或“圪推推”;雁北和忻州地区的人们更喜欢用荞面、莜面制作。雁北人叫它“捻圪垯”,忻州人称“捻圪饦”。

以玉米为主产的盂县,则多用玉米面制作(也有用白面、玉米面或高粱面等面粉混合制作),称之为“窟窟圪垯子”。这种面食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费工,四五口人吃一顿,一个家庭主妇要捻一上午。不过,旧时农妇们大多选在没有多少农活的时候,坐在土坑的窗前,守着一坨面,望着山梁小道,哼着家乡小曲儿,把期盼亲人归来的心绪化作一个个圪饦。所以说,一家一户制作“猫耳朵”的过程,不仅仅是做面食,还体现了对亲人浓浓的思念。


【做法】细玉米面内掺少许榆皮面(或黏秆面),搅匀,温水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古老的方法是把和好的面团搓成小指粗细的长条,取一截夹在左手食指与中指之间(像抽烟的样子),再用右手从面条上掐出酸枣大小的面蛋,置于左手掌心,用右手大拇指肚压住,向前轻轻一推一捻,一个“猫耳朵”便做成了。现在不少人制作时取一小块面搓成条,揪成指头肚大小的面蛋,放到左手掌心或小胳膊上,用右手拇指从上到下挤压,将面蛋捻成薄片自然卷曲,然后放开水锅里煮熟,捞出。  

【食用方法】浇羊肉臊子、油酱汤或酸菜臊子都十分搿味。

【特色】爽滑圆润,馨香利口。


综合编辑:丽媛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北京华峰公司
  • 发表于:2019/12/24 15:26:58
  • 来自:山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哇没文化真可怕这叫玉米面猫耳朵
~媛
~媛: 我们盂县人就叫窟窟圪垯子
2019-12-27 14:40:31 回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