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深挖资源让山村“红”起来——来自盂县仙人乡垴上村的蹲点报告

  • ~媛
楼主回复
  • 阅读:5932
  • 回复:1
  • 发表于:2019/7/8 8:54:08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盂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来源 | 阳泉日报

记者 | 侯节



驱车沿314省道一路向东,深入太行山腹地,山势愈发高耸,植被愈发茂盛。转过一个大弯,垴上村的牌楼跃然眼前,两侧的红旗随风招展,如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般。


  十几年前,距河北只有十几公里的盂县仙人乡垴上村,戴着“偏远山村”的帽子,房屋破旧,一片荒凉,少人问津;十几年后,垴上村“红”了,红叶、红薯、红色旅游,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不顾山高路远,只为美景而来。


  不怕没资源,就怕不肯干。村前村后的巍峨大山见证了垴上村的发展步伐,齐心协力、转变思路、深挖资源,垴上人硬是把弯弯山路走成了康庄大道。


  年轻的“领头雁”,让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活”了起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大部分村子仍停留在依赖矿产资源谋发展的模式中。对于垴上村来说,似乎承受着“双重打击”:既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较好的耕地资源。72岁的郭林全还记得多年前村里的样子:“垴上村依山而建,村子虽然向阳,但耕地少,缺水,家家户户吃水都是问题。村子距县城几十公里,距仙人乡政府所在地也有十几公里,村民出行不便,错过了班车就得走路回家。别说让外面人来了,村里人自己都想往出走。”


  靠种地不赚钱,村里许多人做起了生意,郭海兵也是其中一个。314省道从垴上村经过,郭海兵利用这个便利条件跑起了运输。他吃苦肯干,几年下来小有积蓄,是村里人眼中的“出息娃”。2005年,垴上村村支“两委”班子换届时,35岁的他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郭海兵是在村民期待中上任的。郭林全的话说出了村民当时的心声:“海兵年轻,有头脑。自己能富起来,也能带着大家富起来,俺们相信他。”期待归期待,然而摆在郭海兵面前的,却是一条并不平坦的路。


  “知道村里穷,却没想到这么穷。村里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村民有事要到村干部家里;进村的道路窄,一面是山崖,人走着都害怕;村里没有产业,集体收入连续多年为零……”郭海兵说。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只能自我安慰:“村集体虽然没什么收入,好在也没有外债。”


  村里该如何发展,郭海兵想了许久也没有头绪,只好把摆在眼前的问题一个个解决。村支“两委”研究后一致同意:先从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整修进村道路做起。基础建设需要钱,村里没有,郭海兵就自掏腰包,垫资搞起了工程。干部带头起到了示范作用,村民们虽然囊中羞涩,但到出工出力时,个个都不偷懒。


  缺乏资源并不可怕,每个村总有适合自己发展的路。


  变化在悄然发生着。入村坑坑洼洼的道路铺平了,临山崖的一侧垒起了护墙;几眼废弃的窑洞整修后,成了村里的办公场所;提水工程把后山上的泉水引回村里,设立了两个取水点供村民取水。


  做生意出身的郭海兵深知,只有产业好了,才能为村里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但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呢?2011年前后,垴上村按照当时仙人乡“一村一品”的规划,利用山地种植了200亩核桃林。核桃林是垴上村的第一项产业,郭海兵记挂在心,常到林地查看。一年秋天,郭海兵望着山前山后的红叶,萌生了搞乡村旅游的想法,“爱登山的‘驴友’越来越多,咱村这美景,是个游玩的好地方”。


  垴上村离市区远,游客只看红叶有些“亏”,而且也很难为村里带来经济效益。村支“两委”成员各抒己见讨论发展方向。郭海银担任村里的会计多年,是个村民口中的“文化人”,他也参加了关于村里如何发展的谈论。他说:“大家提出,村后大垴山上有一处溶洞,风景不错。垴上村还是盂县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有许多红色遗迹,也能开发成旅游景点。”


  有红叶,还有红色遗迹,顺着这个思路,郭海兵想到了村里的又一宝——红薯。“仙人红薯”是我市的地理标志产品,名声在外,垴上村砂质土壤,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种植红薯。“如果能让游客前来游玩,同时购买村民种植的红薯和其他农副产品,就能一举两得。”郭海兵这样谋划。


  垴上村耕地本就不多,村民听说要把耕地改种红薯,心里有些犹豫。“以往我们只种几分地的红薯,自己吃就够了,现在要种几亩地,卖不了可咋办。”郭林全说,虽然他心里也有过犹豫,但还是响应号召,种了两亩红薯。


  以红薯为媒,垴上村的乡村旅游梦圆了。


  2014年,垴上村种植的100多亩红薯喜获丰收,以红薯为媒介的红薯文化节如约而至。前期宣传到位,再加上“仙人红薯”的影响力,被吸引而来的游客抢购了村里所有的红薯,还购买了倭瓜、小米、绿豆等农副产品,垴上村也名声在外。紧接着,村里在后山修建了农民公园,开辟了通往溶洞的道路,又举办了以登山赏红叶为主题的红叶节,吸引更多游客来村一览美景。


  2015年9月,村里建成垴上村革命烈士纪念碑。垴上村成为盂县仙人乡唯一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烈士郭培元故居、盂县抗战高小旧址、抗战支队遗址等成了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点。垴上村以红薯、红叶、红色旅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规划进一步明确。


  从前卖不掉的红薯,现在成了“香饽饽”,尝到甜头的村民不用动员,就自觉扩大了种植面积。去年,郭林全家的两亩红薯在地头就被抢购一空,还销售了自家产的核桃、花椒、倭瓜等农副产品,收入近万元。


连续两年,垴上村都在盂县“十一”假日旅游免费直通车路线之中,大批的游客为曾经沉寂的小山村带来生机,也为村民带来增收致富的希望。开在村前的农家乐,顾客不断,尤其在春秋两季,不大的农家小院里挤满了为山桃花、观红叶、挖红薯而来的游客。


  对外打出乡村旅游名片的同时,垴上村也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委会主任郭砚兵说,这几年,村里修建了图书室、棋牌室、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红白理事会场所也即将竣工。村里的道路装上了护栏,开辟了停车场,砌筑的围墙上也绘上了各种图案,乡村旅游线路指示牌竖立在村广场周围,垴上村“红”了,乡村旅游步伐也越走越稳。


  村子越变越美丽,环境越来越宜居。垴上村借此入选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又成了我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从一个没人愿意来的穷村,到美丽宜居示范村,这是对我们的肯定。虽然立地条件较差,但我们依靠深挖自身资源,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未来我们还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郭海兵说。


 记者手记


用活资源 劣势才能变优势


  蹲点采访结束,随着记者对垴上村了解更多,心中的敬佩也多了一些。这个相对偏远、经济基础薄弱的小山村,之所以发展步子越迈越大、越来越稳,是因为全村上下共同努力,千方百计让有限资源“变活”,将村子的劣势变成了优势,也让村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村里采访期间,记者走访村民、了解村史、与村干部座谈,当真正地了解村里的发展故事,才深深地感到,垴上村的优势有,但劣势也十分明显。垴上村没有矿产资源,虽然没有污染,但“家底薄”;山大沟深,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开发旅游,但也有交通区位的劣势;砂质土壤适宜种植红薯,但种粮却不高产……种种看似是发展“瓶颈”的劣势,被垴上人充分挖掘利用后,就变成了优势。


  多年来,垴上人不等不靠,每一个人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领头雁”主动垫资搞建设,村支“两委”班子集思广益找出路,村民不计得失出工出力……垴上村干群一心、齐心协力走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让以红薯、红叶、红色旅游为主的发展战略变成现实,让垴上村圆了乡村旅游梦。


  资源用活了,劣势转变了,优势明显了,效果也就出现了。垴上人不仅自己发展了,也让周边人看到了希望。去年,邻近的东阳坡村尝试举办了丰收节,迎来了许多游客,也销售了不少农产品,垴上村的带动作用见了实效。今年,垴上村、石宝村、东阳坡村、乱窑村等几个村成立了联村党委,决心在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上相扶前行。这样的“抱团”发展模式,是我们乐于看到的,也是当地百姓的福祉。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富士山庄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9/7/8 20:57:56
  • 来自:山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