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盂县有个崔达道(22)

  • 糊涂乡人
楼主回复
原创俱乐部会长原创俱乐部会长
  • 阅读:9458
  • 回复:1
  • 发表于:2018/10/13 11:56:57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盂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第五章   激情岁月

                             

        没有抱负的人,常被喻为没有航线的飞机,飞不了多远就会迷航。但抱负过高,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而无法达到,就会经常陷于失败和痛苦之中,久而久之就会打击自己的意志力。每个人应把自己追求的目标恰当地定在能够达到的适当位置上。

                       

       生存与奋斗,建设与欢歌,贫穷与落后,富裕与和谐,无数个瞬间构成了酸甜苦辣,令人荡气回肠;执着与追求,挫折与教训,喜悦与愤怒,沧桑与巨变,这一张张影像、一幅幅作品都是达道用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

 

                                   二十二

          

 

         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广大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党中央发出了“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号召。中央农业部搞了“农业学大寨”专题展览。盂县当时和大寨所在地昔阳县,都属于晋中地委管辖,又是邻县,在学大寨运动中两个兄弟县各行各业,战天斗地,你追我赶,热火朝天。

          那些年,盂县出现了12个学大寨的典型生产大队。有小岩沟、熬子坡、店上、白藏、郑沟、熊坪等村。特别是小山村店上大队对土地“抽筋换骨”,把贫瘠地里的石头起掉,再加厚活土层,提高土地肥力。熬子坡大队起高垫低,改造二坡地,都做出了很大成绩,为全县各大队起了带头作用,推动了全县学大寨运动的开展。收秋以后,全县各大队都有整修土地的工程,走到那个大队都是红旗飘飘,标语林立,改造山河、整修土地的宏大场面。达道是县报记者,每天起早搭黑,东奔西忙,在整修土地的劳动现场采访、拍照。

       说来也有意思,身为记者的达道,要照相,但没有相机。听说县印刷厂有一个德国产的“黑讷林”牌120相机,他就到县印刷厂借,借来相机自己买胶卷,自己学冲洗。每天下乡带着个窝窝头和借来的相机,从这个工地跑到那个工地拍群众填沟造地、打坝治河的劳动场面;从这个村到那个村拍群众劳动竞赛、大干苦干的动人情景;从这个厂到那个厂拍工人你追我赶、创造创新的激情。如《大围社员拉土垫地》、《喜摘丰收棉》、《五五铁厂制成水锤泵》、《社员踊跃交售爱国粮》等照片都是那时拍的。

        1965年秋天,秋高气爽,达道跟着县委书记梁和义来到了上社公社白藏生产大队。白藏是梁书记的蹲点大队,是全县先进生产大队,那年棉花大丰收,他俩来到大队,达道就马上跑到地里,看到背篓里都装满了雪白的棉花,妇女们在丰收的棉田里,心情喜悦地摘棉花,这个场面被达道拍了下来。当时盂县北乡地区是产棉区,各个生产大队都种了不少棉花,有句口号叫“爱国家,种棉花!”棉花丰收了,农民能不高兴吗?盂县不种棉花四十多年了。现在看到《喜摘丰收棉》的照片,不少人都感叹地说:呀!盂县白藏过去还种过棉花哩。

        盂县学大寨出了12个典型生产大队,在全国成了学大寨先进县。1965年国庆过后,参加国庆观礼的54个少数民族代表来到盂县,到上社公社白藏生产大队进行参观,浩浩荡荡的参观队伍,走在白藏新修的“大寨田” 旁边的小路上看到山沟里、山洼中建起了这么多、这么平 的“海绵田”,盂县迈向“大寨县”真是名不虚传!当时昔阳县大寨大队先进典型的创始人陈永贵也来盂县白藏参观过。接着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申纪兰、武侯梨都先后前来盂县参观学习。

          西烟公社土地面积广,是盂县重点产粮区,其中南头大队是一个先进生产大队,离县城70余里,从县城到西烟地区要经过管头梁,那里的公路是沙石路,很窄,坡又陡,是盂县的最高处。第一场雪下过后就不化了。为了到南头拍摄交售爱国粮的照片,达道早上五点半不吃饭就起来到运输公司排队买上去西烟的汽车票。一天一趟的班车是拉货的小卡车上加了个马槽改造而成的,顶上连篷布都没有,顶风前行,车里没有座位,人要么站着,要么圪僦着,在坎坷不平的土路上颠簸而行,车子晃来晃去,游荡的人肠翻肚搅。十月下旬的天气,冷风飕飕,棉衣单薄,旅客们互相依偎在车厢里,飞扬的尘土刮在人们的脸上、身上,个个灰眉土脸。车到了管头梁半山腰,被车压过的雪路,光滑如冰,车上拉着20多个人,司机不敢开车了,让人们下车来推着车往上爬,六七里远的山坡路,车“吱吱”得开,人“哼哼”得推,艰难地向山上爬行。早六点开车,从山顶到盂县城不到三十里的路程走了四个多钟头。上得山来,大家个个汗流夹背,棉衣都被汗水湿透了。下了山,人们又上了车,冒着寒风继续赶路。西烟地区是盂县的高寒地带,在西烟川里由于车开得快,风也大,人们被汗水湿透的棉衣外面又结了一层冰。达道又冻又饿,饥寒交迫,快中午了才来到西烟公社。公社所有领导干部都下乡去了,只有一个小勤杂员在看门,食堂的大师傅有事也不在,在公社里吃饭是没戏了。幸运的是小勤杂员把火炉烧得很旺,达道守着火炉,脱下棉衣烤了起来,小勤杂员给倒来一杯开水,达道一边喝开水,一边烤棉衣,身上才有了点热气。烤干衣服,马不停蹄地来了到南头大队。在南头大队的大院里,社员们有的扛粮,有的装车,有的扎口袋。那时装粮的口袋都是用帆布做的,又细又长,一口袋装百十来斤。社员们把粮食用簸箕簸干净,装起来。讲政治时代,售粮还要写上:“积极交售爱国粮”的宣传标语。达道赶来看到了这一个热闹场面,拿起相机抓拍下来。社员们第一次见到照相,感到新鲜、神奇,不敢开怀大笑,但社员们精神集中,忙而有序的装粮场景被永远地定格了下来。

       几十年时间过去了,壮年人都已过世,青年人现已年迈,他们看到这一幅珍贵的照片心里会发出多少感慨!又有谁知道达道一路的艰辛,早上到中午还空着肚子呢!

          
怪癖,不拍马屁弄牛粪;糊涂,常把黄昏当早晨。
  
  • 富士山庄
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长
  • 发表于:2018/10/15 10:39:47
  • 来自:山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