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盂县泥河村李氏家族文脉

盂县泥河村李氏家族文脉

关键词:盂县,泥河村,李氏,家族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盂县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yuxianshimi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903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作者:李宜溥 李宿定  来源:阳泉晚报

 

 

  盂县秀水镇泥河村李氏家族远祖无稽,在明初人口大迁移时期,于明宣德年间(1430年前后),由山西洪洞迁徙盂县,占籍城内贵巷(现大操场东侧)永宁一都五甲。迄今570余年。至明万历四年(1576年)举义迁居盂县南乡泥河村,距今420余年。祖上躬耕好善,忠厚傅家,商贾贸易,书香仕举。家势冉演兴盛,世代繁衍生息,发展到清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当世之辈,斐然成章,名声显赫,盂邑全境,妇孺皆如,成为盂县一大名门望族。
  李氏先祖维系生存发展一向以农为本,祖上由城内卜迁泥河村就是这一方向的选择。泥河村位于秀水河畔南岸,地理环境较为优越,地广人稀,煤炭资源丰富,既有山坡草地,又有岭梁梯田,还有河川洼地。宜种、宜林、宜牧、宜矿,可多业并举,旱涝保收。距县城八里远,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堪称灵秀乐土,风水宝地。
  祖上在此定居后,勤劳躬耕,艰辛开发,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先是开垦荒坡草地,变荒坡为良田,再是筑堤垒坝,治水治洼,变滩涂为耕地。随着土地商品化的发展,通过土地的买卖,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对土地的经营,多数为自耕自养的小农经济,少数为封建性土地租佃经营。总之,农业是余族安身立命之地,生存发展之本。
  在经营土地上有了一定的资源和资金的原始积累,祖上的一些有识之士,不再满足于经营土地,致力于土地之外的发展空间。清朝中叶,随着西方列强海外扩展和经济渗透,我国的商业资本的发展也乘势而上,在这势不可挡的兴办“商贾贸易”的热流中,余先祖中不少人投身到商贸经营中。经过数年的经商,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经营行当由少到多,经营方式由单一到多样,经营空间由近及远。经营的实践和发展,对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在农商结合的基础上,家势逐渐显盛,就转向儒学门第,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上,在这一方面,余族历经三百多年,摸索和形成了一套重视文化教育的文脉元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至今仍有可借鉴的作用。
(一)重在育人
  李氏家族由农商结合转向儒学门第后,由于崇尚教育,十分重视对子弟们的培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名流雅士,成为名门望族。在泥河村李家祠堂大庭两旁木柱上,写有一副对联:六科九举两进士,一门五县六教官。明眼人一看就知晓,李家在六次科考中,中了九个举人两个进士,这十一人中,李家一门中有五个县知事六个县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学长)。如此成绩,实属斐然。
  此外谱中记载:九至十四世有太学生监生二十六名;贡生二十二名;庠生一八名。谱后还有太学生、监生、贡生、庠生二十人。废科举后十五世李北海在“五四运动”前考入北京大学,也是盂县就读北京大学第一人。
  余族十世祖李文秀,于嘉庆五年(1800年)科第八名举人。同十一世祖李勋以“叔侄同榜”首开余族科举人之先河。就读《晋阳书院》,候选知县(正七品),拣选荣河,太谷,兴县教谕,保德卅学正。至性诚,孝友克敦,嗜读书至老不懈。七经皆手抄成帖,誉冠群英。任学篆率诸生惟以立品敦节为先。旋里后,奖励后进,尤谆不倦。邑中学者仰其徵,无不奉为典型。诗作等身,清嘉庆四年(1799)十一月上瀚,“恭祝大柱国乡饮介宾焕翁赵志先生七十有五荣寿诗作:
  庞公厉高节,隐居归鹿门。
  岂独心性远,品方道自尊。
  医惟远观土,与古为比邻。
  抗志鄙流俗,完璞守田园。
  时人都廛中,不闻尘事喧。
  载酒聊自适,岁月任风翻。
  祥麟在郊桐,丹凤亦高骞。
  抱此灵异质,寿世安足论。
  余族十二世李顺成,领道光戊子乡荐读书以知觉为先游学京师,与一时贤士大夫相观摩,识量益广,家素封(即受皇帝封邑),而自奉恒约出至,培植子弟则不惜繁费。居常敦请名儒为之师表已亦与上下共议论熏陶,既久辍科第,游学宫者累累不绝也。又于里中建义塾,俾贫家子皆沐浴诗书。修馔之奉身自任之,其家庭之际子侄辈,彬彬承欢其徽雍穆焉。在李顺成老人的教诲下,李家子弟学乃诗文蔚然成风,他儿子李延诰,李延谦,孙子李峰龄先后中举,一门中了四个举人,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李顺成弟兄四个,他唯老大。其余三个弟也效发师兄,两个弟为贡生一个为秀才,厚请名师着力培养弟子。其中两个侄李延访,清光绪二年恩科进士,陕西肤施知县;李延馔,清光绪十六年恩科进士,刑部主事。
  李氏家族在数百年历史长河中,在育人上,感悟甚多,择其要者,略述于后。
  1、以学为本。从李氏家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看,要把家庭乃至家族的发展,溶入社会进步的潮流,与时代同行,必须把培养人才作为对社会的回报,以学为本乃是家庭兴门立业的根本。悠悠万事,惟此为本。
  2、以德为先。李氏先祖云:施教以立本前为先,不斤斤于文章是务。植品端方,为人之美,善行义举,为人之乐。有言,富而不奢家难破,穷且益坚家必兴,富而忘德则不义,富而忘德则不仁。常言,做人难,人难做,难在于德。人格有魅力,品清人自重。重在做人做事。此乃李家家训。
  3、以孝为荣。李氏家族有《至孝傅家本》之名言,有《孝友家风》之遗训。孝友是做人之美德和责任,亦是人之天性和亲情。善待父母长辈,讲孝敬;善待兄弟姐妹,讲友爱;对朋友,世人也然,讲关爱,讲文明礼仪。
  4、以法为重。在法规社会大家庭里,是非以法而辩。行为以法为准,法至上。八世祖希靖的著名信条极具代表性。其云: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行几件真正事多子多孙
  忍人让人切莫害人,存一点好念头积福积寿
(二)崇尚师道
  “圣乃我之师”为李氏家族之本,李氏先祖重教育人,还表现在崇尚教职,从教育人,广植人才,此乃家庭,相垂至今。余族把培养人才视为对社会的回报。谱记,祖上学有所才,才华出众者,荣获教职或学官者众,多受封典。光绪七年版《盂县志》载泥河村李家族上任学正,教谕,训导,书院山长者共十三人之多。
  十世祖振谊,字慎五,天资粹美端重寡言,读书目数行下,十八入庠旋食崇饩,授例贡。历任大同,朔平府儒学训导。诱掖士子先品行,不斤斤于文章是务。解进后,惟肆力于经,凡奏议传记辄览不忘。晚年诗文愈进,作述最多,乡饮大宾。十一世可观,字镜堂,号丹崖。岁贡生,博涉经史,文笔清高。录选应州训导。州素寒苦,人不力学,不发科者六十余年。抵任后,明经术,正士习,丙子科中式二人,皆受业生也。在任十数载,备受重望。清苦自甘,赏作诗以自怡其诗曰:
  登临塔下屋堆蓬,
  无怪寒毡比雀笼。
  学附大同三等末,
  官居岭后十分穷。
  每思异味尝新韭,
  欲解清馋买老葱。
  似此锋司先圣庙,
  不如钟挞梵王宫。


又云:
  寒官分乏桑榆暖,
  矧到沙沱命更穷。
  炊釜厌闻莜麦气,
  卷帘生柏桦皮风。
  阶前有地蓬蒿长,
  窗外无墙犬豕通。
  摩弄鸡肋还自哂,
  食之无肉弃不情。
  乙亥冬光禄封卿主龄先生奉命巡祭恒山宿应州,先生系百宗师胞弟,观于百宗为门生,谒见后订世谊交因话及生平叹曰,清苦读书人本色虽小,就功者汝完人也,唯时观惶愧不敢当。十一世李勋,字建亭。生而颖异,纯孝性,唯读书是务。庚申嘉庆五年举于乡试,中科举人。拣选知县,借补繁峙县儒学训导。实心课士,多所成就,感激之声,达于上游。道宪世康先生尝语僚属曰:“广文李公春风时雨也。”至今李氏家族在各级学校任教者甚众。

 
(三)广藏经典
  “图书行所资”为李氏家族的训导。李氏的先祖们非常重视对中华民族“经典著作”的收集,积累和开发利用。不惜重金大量购买“经、史、子、集”著书籍,较大的宅院内,皆建有一处学院。泥河村李家建有三处学院。学院内辟有一处或多处藏书室,至今高悬的《图书府》石刻大字牌,保存完好。“图书府”藏书和住宅内的藏书,粗略统计数以十万册。十三世祖李华岭,清拔贡清末以五千艮元从盂县城史宅购得《四库全书》一套,在盂县仅此一家。
  宅院的门庭、院庭、悬匾额数以百计,匾词主要有《进士及第》、《赐进士》、《大学士》、《大夫第》、《外输林》、《文魁》、《玉魁》、《叔侄同榜》、《中书第》、《奉政大夫》、《修职佐郎》、《登仕佐郎》、《武德佐骑》、《兵马都监》等等,皆属先祖才学功名,善行义举之体现。
  十一世祖李烈、附贡生。缮记:“性俭朴、读书明敏、刻印文帝书,抄感应篇、注释数百部、施于亲友,以广其意。族中子弟贫不能读书者,设学以教子”。李氏家族博学多才者众,与广藏经典关系甚大。
  十三祖李延庚,在平定冠山书院举行院试考取秀才的。按照当时科举的惯例,考试命题都是出自《经史》之文如取《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的一句或数句,教弘生注释。今天我们得到的考卷是李家珍藏的光绪戊之年考卷一份。虽然书纸漫黄,稍有破损,但字亦清晰,裱衬完整,是于古代科举制度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李延庚考的这一篇应试文的试题,就是论述《四书》中所说的“厄穷而不悯”的这一观点。“悯”本意为怜悯,这里专指精神上的可怜卑微,一个人在“厄穷”的困顿境地,如何保持自己精神的高贵。这自然是古人“修身”的一个重要话题。李延庚在这个问题上阐述得透彻,被考官评价为“意精,语切,不负题事,本拟第一,只因交卷太迟,考稍抑之”,最后考了第三名。
      当时科举考试,除了八股文外,还要附加考诗赋。这首试卷诗题为《赋得冠山移得近城头--深山字五言八韵》这是一首五言排律:
  灵秀钟何地?城头列佩环,
  荣洄皆带水,孤耸近冠山,
  侧侧乡簪朵,峨峨解笑颜,
  指弹相庆赏,笏挂漫追攀。
  鸡立形非远,鸟飞忆早还,
  斜看青郭外,高振白云间,
  隐约披华盖,分明认翠鬟,
  登楼频眺望,佳气接榆关。
  此诗是借元好问诗中的一句“冠山移得近城头”展开话题。这一首百余年前的诗的发现属实不易。一般地说,试题诗很难写得好,因为它本来就是被逼出来的,不是真情实感地流露。李延庚看来对冠山的景色和古人吟冠山的诗词十分熟悉,所以将它们信手拈来,有力地弥补了“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难题,使全诗写得比较自然流畅,难能可贵。在众多的写冠山的诗作中,也不乏有一首上乘佳作。
  李亭龄是清末优贡,七品知县。在隰县任知县时,曾在小西天佛殿写了一副楹联,名气很大,楹联是: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这副迭字楹联往回反复,自然顺口,题意突出,用佛字语,喻世上人涵咏兴长,耐人寻味。这副楹联传开后,李亭龄一联走红,成为山西省近代名人,书法家,诗人。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名联旅行社社长李玉明曾在2002年2月13日《山西日报经典山西》第55期撰文《从名联旅行社说起》一文中写到:“我和许多人一样去那里旅游,正是为好好欣赏,领略孙髯那副写滇池自然风光和云南历史兴潜的‘天下第一长联’。像我省隰县名胜小西天那副‘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的楹联,同样使人刻印脑海。我还记得,此联作者姓李,盂县人,是他在隰县任知县时所撰,此人长逝,而其所撰楹联与名胜永存。这就是名联的生命力所在。”他把李亭龄此联与云南天池《天下第一长联》排在一起,而把晋祠、五台山、解州、娘子关等名胜地楹联列后,可见李亭龄小西天一联的韵味和水平所在。
  李亭龄款识草书“为雉三孝廉以其曾父东野先生所临集古草诀及辨疑墨本嘱题作”:
  崔贤张圣各擅长,
  鼻祖史游急就章。
  程邈作隶媚始皇,
  次仲变之喜欲狂。
  征车三至空彷徨,
  化为大鸟任翱翔。
  秦汉代嬗事更张,
  诸侯争长羽檄忙。
  古书方广费参祥,
  势趋简略应时王。
  白水真人起戎行,
  绵蕞草制犹未遑。
  簿书繁缛穷智囊,
  伯英兄弟辟门墙。
  一笔之书济柔刚,
  传奇术者钟元常。
  逸少后起掩中郎,
  运笔蜿蜒如龙骧。
  五体俱备擅名场,
  答庚一启独珍藏。
  当时纸价贵洛阳,
  南宫搜集辨毫芒。
  怀仁圣教序于唐,
  兴嗣千文集于梁。
  独此神妙无以方,
  天丝为织云锦裳。
  海阳范氏富巾箱,
  精心辨疑审偏旁。
  措词虽未叶工商,
  注脚一一分丹黄。
  百代名家萃一堂,
  后学奉之为圭璋。
  东野先生敬瓣香,
  布衣穷老气轩昂。
  其时天子重序痒,
  试贴小楷至尺量。
  英俊穷年傍墨庄,
  八法精工六经荒。
  先生解嘲夙慕扬,
  一贴株守老遂良。
  直把管城作潇湘,
  临池兴起歌沧浪。
  三者兼备韦仲将,
  凌云台额孰装潢。
  留得此本传缥缃,
  今犹见之神洋洋。
  黑白分布严井疆,
  钩连映带形迹亡。
  孝廉室之若琳琅,
  广征题跋拜赓飏。
  指人有后五世昌,
  年甫弱冠荐于乡。
  愧我谫陋不足彰,
  蟫腹无字搜属肠。
  饥号谁寄馈贫粮,
  绕屋百回灯煌煌。
  昌黎石鼓那敢望,
  直将枯李代桃僵。
  吁嗟世变几沧桑,
  金石多为兵燹伤。
  高曾矩矱莫遗忘,
  寿之黎枣免风箱。
  我今观此得梯航,
  莫临歧路叹亡羊。
  这是一首关于草书问题的诗作。近日,笔者有幸看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郭世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王瑜瑜于2009年9月10日在北京看到李亭龄先生诗作后这样评论道:“李亭龄先生《长歌行》为专论草书书法之作,旁征博引,贯通古今,俨然一部中国古代草书书法简史。百代名家、荟萃其中,矩矱圭璋,泽被后学。此诗用典细密而不显晦涩,句法疏朗而不露浅薄,风格古朴而不失灵动。谦虚之风可见,坦荡胸襟可窥。洵可跻身山右近代诗文作手之列。其字取法正宗,承王羲之、智永一脉,功力深厚,法度谨严,不乏独出机杼之作,堪称佳作”。
  “先生诗文为世所知者甚罕,笔痕墨迹尤难寻觅。然断简残编难掩珠光玉色。只言片语足见傲骨之心。百年之后,手泽重现,此先生之灵欤?千载山石,文人辈出,茂制佳篇,不可胜数,然湮没无闻如先生者多矣!若得重见一二,实我辈之幸,亦先生之幸。山石先贤之幸,文化之幸,诸君共勉!”
  我们读后认为:这首《长歌行》诗,用三十二句七言诗把一千多年的草书历史和重要的书法家以及草书的发展脉络活灵活现展示在世人面前,不能不令人敬佩。在诗的遣字造句上也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对每个时代的书法家的评价上,既立意高远,又脱俗立新,既形容得当,又潇洒自如,我们读来既不乏味,又朗朗上口。本诗又一个特点,典故用的多,但不觉其烦,反而使人浮想联翩,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确是一篇难得的写书法史的诗作名篇。李亭龄能写出如此佳作,足见知识之渊博、笔力敦厚,与其家宅藏书广博密不可分。李亭龄之子李宜洲告诉笔者,其父有生之年共写二十五本诗词集,大多在动乱年代失存,现在在隰县、解州、盂县仅存三十余首。《长歌行》是最新发现的一首。

(四)重教兴学
  李氏家族为兴办学校,培养后代,从不惜花费精力和钱财。办私塾,厚请名儒为师表,教子弟读书,游学京师,掇科第,考取功名,进而举办义塾,广纳贫家子弟就读,开古州一代新风(平定州,一州管辖三县)。李氏十四祖李华龄、清末拨贡,盂县著名人士。受辛亥革命影响,接受新文化新思潮,民国初年出任盂县议会议长,盂县教育会会长。积极倡导并参与领导筹建《仇阳中学》(盂县中学前身),并任筹建《仇阳中学》董事会长,聘各派学者担任领导和教师,对推动盂县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十四世李鵾龄,清末举人,省议会议员。盂县知名人士,先在四川任学正,后任《仇阳中学》国文教师。
  十五世李北海,盂县知名人士。“五四”时期北大学子,就读于北大文学系。盂县《仇阳中学》创办时主持校务,为主任教师(相当校长),文学功底深蕴,善诗词书画,通言律,填词作曲吹竹弹丝,多才多艺,为盂县才子。
  十五世李宜泌,任盂县《仇阳中学》教师。
  十六世李远定,北京农业大学毕业,任《仇阳中学》教师。他带来了新思想,排演了进步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等,1936年初跟随薄一波同志参加了决死队,投身于革命事业。后任解放军总参工程兵后勤部副部长,军级。1983年因病逝世,《解放军报》发表文章,表彰其几十年来为民族、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功绩。
  十四祖李嵉龄,清末。荐为潞安书院山长,讲学并总领院务,并亲编《中国历史》上下两册。曾出任隰县知事,在任期间,倡导妇女放足运动,兴办女子学校,让女儿英棠带头入女校读书。把禁烟禁赌的罚金用来办学,又多方筹集资金,创办了两级小学四所。为培养师资和提高教师水平,在县城国民小学增设了师范讲习所。并多方争取省立第九中学在隰开班,使隰县成为当时河东八县文化中心。晚年在盂县城办起女子高级小学。在隰县任职九年,离任时,以积薪五千元银币遗赠隰县,存入财局。嘱作补助地方办教育事业基金。隰人感激,全县震动,扶老携幼,涕泣相送。并以《功歌耒暮 德感去思》千钧八字竖功德碑。隰人至今传颂不置。
(五)学以进仕
  学以进仕,李氏家族先祖读书入仕,置身于朝政,受封典者累累不绝:诰受三品官者一人,即十二世祖世享;诰授四品官者二人———梦笔,蓉镜;诰授五品官八人———勋、鹏飞、德享、可则、守成、国成、延祚、延祉等;刺授六品官者五人———迂亨、嘉谷、延访、延是、延禧等;刺授七品官者十一人———文秀、梦白、梦熊、峻、点、顺成、开成、久成、晋亨、世尧、延焯等;刺授八品官十五人———振谊、可观、沛然、健亨、车成、德成、蹊成、毅成、嘉禾、延谦、贺成、善成、省成、艺成、章成等;刺授九品官者十一人———振世、振纹、振名、振光、庸、秀、司成、福成、延恺、延约、延琛等。
  以上官职大都遵纪守法,勤政廉洁,深受百姓拥戴。十世祖振世,太学生,历任福建福州府兴化县吏目,四川会理州速易所巡检所,兴利除害,士民倾之,妻刺赠孺人。可则,太学生,乡饮大宾,性刚直,质品端方,乐善好礼,周急济困。训子孙以勤俭为本,衣食稍涉奢糜必严呵之。刺授武德佐骑尉守御所千总(从五品)。
  十二世晋亨,例贡生。初任浙江乌镇(今属浙江湖州)同知。为政清直爱民,百姓称之为“李善人”。咸丰三年(1853年)乌镇令康某在催收田赋时激怒了民众,数千人起来共同对抗拒缴田赋。康某惧怕而奔逃乌镇,民众紧追不舍,当快要捉住康某时,民众远远望见李晋亨来到,大呼曰:“李善人到,不必再抓他了。”追赶民众,经李善人调解,当即散去。后来又遇土匪骚扰乌镇,晋亨率团练剿击被抓,百姓多方设法将其营救出来。晋亨羞愧欲死:“吾不复求生矣。”数日不食而卒,士民护送骨归故里。
(六)善行义举
  李氏家族先祖厚重伦理道德修养,家教与学教自然是以儒学为本,尊崇孔孟之道,视以仁为核心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为准则,先视所撰二十字并口训八语牢记:
  延龄宜定命 圣乃我之师
  至孝传家本 图书行所资
  谱记:八世祖希靖,孝友恭顺,处事以忍、让为本,尝拈联以教子孙: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行几件真正事多子多孙;
  忍人让人切莫害人,存一点好念头积福积寿。
  希靖之子李满,遵父教导而身体力行,乡饮耆宾。性慷慨,尝山行,一日遇一少妇为强暴所逼,他不顾个人安危,上前呵之逸去,并亲自送少妇归家,不告姓名而离去,也不问氏夫姓名。
  十世祖振肃、振宇、振谟三兄弟,义举修建通邑要津安济桥。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至道光二年(1822年)的三十二年间,三次水毁,三次复修,义无反顾。道光五年奉旨以《乐善好施》树坊。乃建宗祠于桥北,在彰先人懿德之。
  十一世可则,刺授武德佐骑尉守街所千总,乡饮大宾。性刚直质品端方,虽现身富厚而乐善为礼。凡居己接人动引宋柏卢治家言为德,周急济困族中,不能婚葬者多饮功之,训之孙以勤俭为本,衣服饮食稍涉奢糜必严呵之。
  光绪七年版《盂县志》载李氏族中乡饮大宾者:李勋、李可观、李东成、李点、李顺成、李元亨、李嘉谷、李可则。乡饮介宾:
  李文新、李文明、李熙、李可久、李振镛、李振风、李延平、李延渝。
  耆宾:
  李梦龙、李培成、李振世。
  注释:本文的资料和事实来源:光绪七年版《盂县志》;道光癸卯镌版《新修李氏族谱》;《山西文史精选》;《山西近代名人辑要》(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340777782 传真: 邮箱:yuxianzaixian#163.com
地址:盂县科技企业孵化器219室 邮编:045100
Copyright © 2004-2024 盂县在线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